首頁 > 情報專欄 > 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建築師的藝術實踐,探究自然、擁抱觀者

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建築師的藝術實踐,探究自然、擁抱觀者

詹慕如 / 譯窩豐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翻譯作品散見推理、文學、設計、童書等各領域,並從事藝文、商務、科技等類型之同步口譯、會議、活動口譯。

傍晚,車子不太有把握地開進一大片稻田中,導航系統中唯一堪用的路標,只有一處營業時間已過的物產中心。

日頭已經低垂,陽光的威力卻依然不減,照得人眼睛幾乎睜不開,走在長長的田埂上,愈來愈接近那批樹立在亮綠稻田當中的鮮黃三角旗幟,耳邊彷彿開始出現河水流過時那安靜、規律、堅定的聲音。

▲磯邊行久在2000年大地藝術祭首屆作品《河川往哪裡去》。

眼前綠浪翻湧的農田,從前曾經是孕育越後妻有地區的信濃川流經的河道,旗桿標示出河道邊界,飄揚的三角黃旗則展現風的方向,告訴今時今地的我們,此地山河曾經的相對位置。建築師磯邊行久說,因為這裡的風,還記得過去的山在哪裡。

▲黃色旗幟揭示了風的方向。

磯邊行久X最大規模回顧展

磯邊行久,這位策展人北川富朗口中盛讚的藝術家,從首屆藝術祭便應邀參加,在今年第七屆大地藝術祭中,特別為他規劃了一次「磯邊行久的世界——從記號到環境」展,這不僅是一場磯邊行久參與二十年來四件作品的總回顧,更精華式地囊括了這位建築師自五〇年代一路至今,在藝術、建築等領域留下的足跡,館中可以看到他過去的手稿,以及作品模型。

▲清津倉庫美術館。

▲館內展示了二十年來四件作品的手稿及作品模型。

高中時加入「民主主義者美術家協會」的磯邊行久是當時最年少的成員,作品還曾經從首屆起連續四屆獲選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1962年參與第14屆讀賣獨立美術展時,在石膏中混入大理石的徽章系列,創造了一種可替換的造形單元之大量集合,嶄新手法獲得當時藝壇的注目,1963年更在日本國際美術展中榮獲優秀獎。

▲以徽章形式創造出可替換造形單元大量集合,深受注目。

而這樣一位年少有成的新銳藝術家,卻在1966年赴美,進入賓州大學研究所攻讀環境計畫,學習環境計畫之後他風格一轉,開始運用生化、地質、氣象等構成環境的資訊和色彩、形狀,作為藝術表現的手法。

▲七〇年代後的磯邊行久開始運用環境資訊為表現元素。

非關藝術、地形歷史的可視化

環境科學的基礎,讓磯邊行久的作品自然而然帶入「分層(Layler)」的概念。地貌的形成必定有包含地質、地形、氣候、水文、動植物、歷史、人口、都市化等各種不同的層次對其施加作用,在這當中近代化以後「人」的力量作用時間最短,卻也帶來最大變化。

▲分層概念的圖解。

沿著成排黃旗到農地邊緣河階台地,還可以看到顯示河床垂直高度變化的另一作品《信濃川過去的流經位置比現在高25公尺》磯邊行久透過套疊國土圖資,證明日本進入近代化後近百年來自然河道的改變,利用考古資料的結果發現河川高度變化。

▲2004年第二屆作品,根據舊中里村15,000年前地層中的自然堤防遺跡所發想的《信濃川過去的流經位置比現在高25公尺》。

無論是對信濃川的調查,或者是筒倉形式的《土石流紀念碑》,還是將原本潛藏地底的供水管用巨型充氣管方式呈現的《虹吸紀念碑》,磯邊行久不斷以各種不同手法將自然的改變可視化。

地方上的人來說,這些都理所當然。因為這裡的人生活跟河水息息相關,無論是河水、發電廠,他們太清楚這條河的一切,截彎取直之後,更有效率,但河的表情也變得平淡

藉由可視化讓當地人、以及造訪當地的日本人、海外遊客都對這樣的地景變化有共同的認識。

MAD馬岩松X清津峽溪谷隧道

相對於磯邊行久以自然為最大前提的作品,今年藝術祭的一大亮點清津峽溪谷隧道,則可以看出建築師與自然的另一種對話方式。

清津峽溪谷隧道入坑口。

位於上信越高原國立公園中的清津峽溪谷隧道是一條存在已久的觀光隧道,最大的看點在於自觀景台望出去時的柱狀節理,這些因1600萬年前火山噴發而形成的清晰岩壁背襯著藍色天光,下方是深濃祖母綠色的湍湍溪流,鮮嗆的各種不同綠色從岩層中竄出。走過漫長陰暗隧道後,眼前洋溢著的景觀確實令人屏息驚嘆。

▲1600萬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柱狀節理。

▲改造之前的清津峽溪谷隧道,全長750公尺的陰暗隧道。

而這次由MAD馬岩松團隊打造的新清津峽溪谷隧道,如何料理這樣渾然天成的景觀?

引人入景、強化五感的體驗

以一個原本僅著重於「觀景」的設施,建築師嘗試提供更多的視覺感受,甚至超乎視覺的感受。

來到最後的鏡面水池,透過上方的曲面磨砂不銹鋼板反射與池水相映,強化了內部亮度,與隧道之間造成比以往過更加明顯的明暗反差,當然,也加強了走完漫長昏暗隧道至此,終於見得開闊景觀的驚喜。

▲隧道的終點「鏡池」(Light Cave)。

讓觀眾赤足走入水池,直接感受引自溪流的沁涼池水,增添了視覺以外前所未有的體感,將觸覺、溫感與眼前的溪水景觀連接,強化了身體的記憶體驗。

而藉由鏡面水池動線引導遊客來到半圓形開口,是我認為作品最有趣也最成功的嘗試。

刷一下各大社群網站,可以發現幾乎所有來到清津峽溪谷隧道留下的照片,都不再是以往企圖拍到「乾淨」畫面的單純取景,多半是立於水池這端,在逆光下襯著岩景拍出各種只見輪廓的清晰人物剪影及倒影。

▲人物剪影增添景觀的趣味及生動性。

這種引人入景的手法,是一種意識到景色與觀者之間關係的作品,人不再被排除於風景之外,甚至可以說因為有了人的介入,清津峽溪谷隧道才得以真正改頭換面。

包含隧道中段新設的半圓形廁所也一樣,觀賞者進入觀景區中央的半圓形廁所,處於一個平時理應封閉的空間,卻因為上半部設置了的魔術鏡面窗景,讓觀賞者心理上處於擔心「被觀看」的緊張與趣味,帶來另一種反轉觀賞趣味。

▲上方半圓為魔術鏡面,由外望內是鏡面、由內望外是有色透明玻璃。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

磯邊行久透過踏實調查,首先了解自然,進而了解人對自然施加的作用、人在自然中的角色,然後替環境留下印記,在心態上、手法上嚴謹而謙卑,甚至帶著對環境與自然的畏懼和歉疚,至於這到底算不算一種藝術,磯邊行久說他不在意,同時這個定義本身也並不重要。

而馬岩松團隊打造的新生清津峽溪谷隧道,關注人能夠從景物中獲得的體驗,欣賞絕景的同時,有下方溪流轟隆澎湃、輕淗鏡池的瀝瀝水聲入耳,腳心踩在清冷的溪水上,鼻尖可以嗅到隧道裡特有的濕涼氣味,這也正實踐了大地藝術祭期待藉由作品帶來的嶄新空間體驗。

無論是腳踏實地探究自然、或者張開雙臂擁抱觀者,走向景觀、走入景觀,在此,建築師分別以其不同觀點,試圖呼應大地藝術祭一貫的主題「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且提出自己的答案。

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

夏會期:7月29日~ 9月17日

秋會期:9月22日~24日、9月29日~30日、10月6日~8日

秋會期相關展品及活動請參見特設頁面:

http://www.echigo-tsumari.jp/calendar/event_20180922_1008

FB:https://www.facebook.com/tsumari.artfield

官方網頁:http://www.echigo-tsumari.jp/

中文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artfield.travel/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四國村Gallery》探尋四國香川秘境,安藤忠雄的美術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