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建築 > 葉晉發商號》以木結構注入新世代活力,米糧桁店鋪的歷史建物再生

葉晉發商號》以木結構注入新世代活力,米糧桁店鋪的歷史建物再生

漫步在迪化街北段,視線自然地被店鋪裡的木桁架吸引而停下腳步,今年投入「木材質出版企劃」的見學館編輯團隊幾經打聽才知道,這棟保存良好的紅磚建物「葉晉發商號」,就是舊時大稻埕街廓上著名的米糧行,也是見證當時中北街傳統碾米產業發展的歷史建築。

▲「葉晉發商號」是個不同於一般長條街屋形式的建物,於2015年12月獲得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認定為歷史建築。

「葉晉發商號」創建於日治時代初期,是個不同於一般長條街屋形式的建築,舊時為經營米糧生意,第一進為店舖使用,第二進一樓有土壟間碾米廠、穀倉、 宴客廳,二、三樓為居住空間。後落為五開間,並留設有庭院與水池,算是機能完整的店鋪兼住宅空間,也是葉氏家族重要的歷史資產。「葉晉發商號」雖經整修,但建築整體仍維持原有風貌,並保留大部份原有建築材料,包含牆體、樓板等皆留存舊有之木材及磚石構造。建物歷經結構補強等修復工程後,為了有效活用既有空間,葉氏家族決定向台北市政府申請「歷史建築登錄」,並於2015年12月獲得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認定為歷史建築,同時委託蔡嘉豪、魏子鈞兩位設計師進行整體規劃,為葉晉發商行的建物再生案,注入新世代的活力。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並理解歷史建築的再生作法,我們前往「葉晉發商號」進行採訪,同時舉辦Open House活動,邀請更多同業前來見學,也記錄木桁架的設計與實作經驗,由蔡嘉豪(右一)、林姿利(右二)、 魏子鈞(左二)和陳建同(左一)等四位設計者為我們分享。

▲由葉家第五代成員花費三年規劃,日前開始試營運的「葉晉發商號 米糧桁」,百年米舖重新開幕,非常受到矚目。(圖片來源:Selena Chen )

設計理念

「歷史建築」本來就乘載著許多具有意義的空間架構與美麗的特質,該如何面對歷史建築,在圍塑空間同時,我們該拿甚麼態度來互映它,作法不會太輕與太重,變成為此次過程主要的課題。

因此除了空間的整理上,以最微度的調整並將少數拆卸材料再利用,及以些微作法的方式小心加入來襯托空間外,主要設計以減少碰觸、減少鎖固等不破壞歷史建築的原則,透過一組完全與老屋略微脫開及自我組立(Free-standing)的構架,以自承重的反向木桁架支撐起屋架與展示牆面於空間中,將新的空間所需之燈光、機電、商品貨架系統整合,並採用反向樑意圖創造新的秩序與舊有木樑與天花及補強鋼構互映。

此外迪化街的北街本來就有許多碾米商,葉家也是其中之一,因此米鋪的重新置入就特別有意義,空間中除了重新放回葉家熟悉的原件,讓音樂與米相關木器像物件般的回到空間,因此空間上木構架也採用既有葉家米商常用的木器材料日檜作為主要材質,其餘就如物件般的以材料就原始的狀態成列於空間中,期望與老房子產生隱性的呼應。

▲經過建物再生,重新活用空間的「葉晉發商號」店鋪,除銷售各種精米與相關產品外,也提供飯糰等熟食外賣。

Open House 見學活動,歷史空間的走訪分享

這次的Open House活動共有超過30名同業前來參加,蔡嘉豪與魏子鈞透過解說與影片,為我們介紹空間格局與木桁架的施工過程,然後帶領見學者走訪建物各層空間。一樓仍大抵維持既有格局,第一進改造為適應現代商販型態的店鋪「米糧桁」,以木造桁架做為新的空間意象,這個由日本檜木所構成的新桁架,構造部分由陳建同負責施作,是個全新獨立的支撐結構,與舊的樑柱間象徵著世代傳承,並賦予米糧行不同的時代意義。

穿過第一進的店鋪,後方是大稻埕本地長屋常見的天井,右側則有傳統的過水廊通道,站在天井處可以察覺到周圍建築群裡高低流動的涼風,加上紅磚壁面與後落庭院的懷舊氛圍,讓所有人都對這充滿古老智慧的綠建築,佩服不已。第二進的格局做了些許調整,維持部分開放空間做為講演廳,並隔出烘培作坊的使用區域,歷經修復的空間仍以原有材質呈現樸實的面貌,也利於參觀者更能理解這個建築所走過的歲月。二樓的空間並沒有做太多的變動,只是原本做為居住使用的個別房間,變成了會議室或共享空間供新創團隊使用。三樓則維持原本樣貌,是葉氏家族的私有空間,在裝修工程結束後即將祖先牌位請回,讓家族的精神象徵得以在此延續。

▲第一進改造為適應現代商販型態的店鋪「米糧桁」,以木造桁架做為新的空間意象。

▲全新獨立的支撐結構,與舊的樑柱間象徵著世代傳承,並賦予米糧行不同的時代意義。

▲從第一進往後走,是大稻埕本地長屋常見的天井空間,右側則是過水廊通道,方便人們雨天通行。

▲第二進規劃了全新的土壟間,並將部分宴客空間改成展演空間,歷經修復的空間仍以原有材質呈現樸實的面貌。

蔡嘉豪表示「葉晉發商號」是葉氏家族重要的共同記憶,二樓空間曾經是家族成員們的居所,每個房間都是一個獨立的家庭,整棟建築裡最多曾經住了超過三十位以上的成員,相當熱鬧。另外,大稻埕街廓裡這類型的長屋,因為要做為店鋪兼住家使用,通常會利用閣樓空間規劃出倉儲機能,為了避免潮濕發霉,室內必須持續維持良好通風。既要維持大家族居住的品質,並兼做店鋪經營,這種富含古老智慧綠建築所創造的良好機能,在空間進行改造規劃時,此生活機能與意義更需要被延續。

在思考「葉晉發商號」的改造想法時,蔡嘉豪等人一直在糾結「變革」或「留存」的尺度問題。做得太多會破壞老建築原有的韻味,動得太少又似乎變成沒有設計,他們一直與「米糧桁」經營團隊在這分寸上,討論與掙扎著。對歷史建築保持謙卑的態度,其實是對先人幾輩子的努力表達尊重的必要心意,尤其是這樣累積好幾個世代生活記憶的老屋,每個磚瓦或樑木都代表著祖先們工作辛勞的過去,如何延續與活用,則考驗著年輕世代的智慧。因為這樣的謹慎態度,讓葉家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下來的素材或建具,幾乎全數被應用在商號空間裡,洗石子、欄杆、窗框和舊時手工玻璃,讓這個大稻埕長屋也為參觀者帶來最美的記憶。

▲「葉晉發商號」的後落為五開間,並留設有庭院與水池,是個夏日也通風涼爽的綠建築。

▲二樓的每個小房間,其實曾經是葉氏家族各房的生活居所,大家族成員的胼手胝足,造就後世代的共榮共生。

▲二樓規劃成為經營團隊與新創空間使用,為了保全與顧及私隱,通往三樓葉氏家族的梯間以金屬網架做出區隔。

▲回字型空間的動線,讓我們身處其中似乎有點陷入迷宮感,也感受到老建築的魅力。

▲閣樓裡存放著多年來保存留下的木片或建具零件,每個都有細心地編號,看得出葉氏家族很努力保留過去,並為了未來做好準備。

木桁架新系統與樂土塗佈,米糧桁店鋪的空間再生

蔡嘉豪表示,原本的格局是葉氏家族累積多年的生活回憶,儘量不做大幅度的變動,比較明顯的再造就是店舖的木桁架,這是新的獨立結構。當初建築師在修復時是依照原貌進行復舊,現在許多支撐結構都是利用後製的鋼樑,天花板舊有的柳安木樑,現在比較像是類裝飾性的物件,並無太多作用。因此他們規劃以反向木桁架,為店舖空間創造新的系統,也希望與舊有的樑柱結構產生對應,成為名符其實的「米糧桁」。透過這個全新的木桁架,不但為兩側櫃體提供支撐外,也能直接在桁架上安排照明設備,用結構替代裝修,為店舖的再生創造更多可能性。

除了選用木材質為店鋪空間表現出溫潤感外,門口吧台的表面,以「樂土(Lotos)」材料進行塗佈,希望呈現水泥般的質樸感。林姿利說,「樂土」是成功大學團隊研發的材料,原料以台灣水庫淤泥及營建剩餘土作為基本原料,經過改質方式,將廢棄黏土轉化成具有斥水性粉體,具有防水透氣性,也有良好的硬度。加上造價符合預算的期待,於是他們也把樂土用於地面上直接披覆,讓人有水泥粉光般的視覺感,透過師傅的巧手塗佈,同時解決前後地坪的水平落差問題。由於長屋形式的店鋪門面寬度不足,為了營造寬闊的開口感,並安排左右兩側的出入動線,設計團隊決定以落地玻璃折疊門做為門口立面,同時創造絕佳的採光通風條件。

魏子鈞接著補充說,當初規劃以二夾一工法設計的木桁架,是為了不給歷史建築帶來太大負擔,系統能自行站立並承重,透過預鑄方式先在工廠進行切割與引孔,施工現場只要進行組立就可以,且木結構也能維持彈性機制,讓店家日後能夠拆卸或調整。雖然設計上有絕佳的想法,但現實上桁架得進行組接,如果以傳統榫接方式進行,得透過專業木工製作才能完成,在工程預算配置上有極高難度,於是想到專注在木構造研究的陳建同「與木製研」團隊,邀他們一起來研究最佳的組立方式。

▲以木結構創造出的新支撐系統,在兩側白色壁面做為背景下,呈現迷人的秩序感。

▲除了在固定位置處規劃了方塊燈具,也在纖細的橫向支架上安排軌道燈,利於日後根據現場需求調整照明角度。

▲除了本地精米的銷售,米糧行也同時販賣飯糰熟食,讓前來此的觀光客能夠一嘗台灣米食的美麗滋味。

▲除了選用木材質表現出溫潤感外,店鋪空間的地坪和門口吧台的表面,以「樂土(Lotos)」材料進行塗佈,呈現水泥般的質樸感。

「與木製研」團隊負責木結構組立,模矩化帶來秩序感

近年來一直透過自學研究木結構的陳建同,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實作機會,尤其這系統是能大量生產的模矩化單元,若能交由一般非木工專業的人們組裝,則對木構造的日後發展有極大助益。陳建同說因為預算有限,他想把錢花在購買高品質的檜木木料上,而選擇以國內常見的螺栓五金去組合。考慮環保的碳足跡因素,最後引進日本宮崎縣的人造林檜木,因為人造林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每砍一棵就要再種植幾棵樹,除了生產過程中能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日後這些材料還可以持續的再被利用,只要能夠好好地拆卸,模組化的單元能被應用在各種可能上。

由於日本檜木的材質良好,可以不用塗佈任何漆料保護,木構團隊決定直接以無垢材方式進行加工。陳建同請進口廠商將這些乾燥過的規格品運往苗栗三義,再請配合的工廠依照設計圖進行裁切與引孔,等工廠完成等身Mockup組立測試後,再將整批木料運至台北現場。雖然木構單元的問題順利解決,但「葉晉發商號」有嚴重的地面水平落差,為施工過程造成不少待解決的問題。此外,為閃躲新增的鋼梁得調整木桁架位置,甚至工程必須配合空調機電一同施作等問題,都讓團隊成員有不同的體驗。隨著大家的通力合作,團隊逐漸從施作過程中摸索出規律性,最終以兩週時間完成木桁架的組立工作,算是相當有效率。這次的組立過程,也安排台北科技大學的學生們參與,讓對木桁架感興趣的學子們也有機會接觸新事物,為日後的木結構教育奠下根基。

從設計之初,蔡嘉豪和魏子鈞就參與米糧桁的經營團隊的討論,包括店舖商品的種類、陳列方式與尺寸,都希望能保留調整彈性。由於長屋店鋪的特殊形式,商品的主要陳列就只能設定在兩側,特別考慮承重問題,而讓木桁架維持輕量設計,只要在力學上處於平衡狀態,即使遇到地震也只會輕微晃動。針對這點,陳建同也特別補充,除了設計上考慮力學問題外,他們在組立時也設想了地震發生時的因應,刻意在關鍵地方讓結構被卡住,降低傾倒的可能性與危險。除了檜木的桁架系統外,兩側的箱型櫃以及走道中央陳列架,也都由陳建同委託木材加工廠,以松木夾板製作出三個固定尺寸的方盒,然後透過堆疊與排列,展現多種變化的可能。

▲選用日本宮崎縣的人造林檜木做為木桁架材料,因為人造林所製成的木材,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同時日後這些材料還可以持續不斷的再被利用。

▲為了不給歷史建築帶來太大負擔,木桁架系統能自行站立並承重,且透過預鑄方式先在工廠進行切割與引孔,現場施作部份只要進行組立就可以。

▲組立過程也安排台北科技大學的學生們參與,讓對木桁架感興趣的學子們也有機會學習,為日後的木結構教育奠下良好根基。

▲松木製作出幾個固定尺寸的框架,能同時做為精米與商品的陳列容器,維繫空間原木色系的一體性。

▲設計團隊和米糧桁的經營團隊不斷討論,包括店舖商品的種類、陳列方式與尺寸,都希望以保留調整彈性的方式進行。

專業分工雲端協作,新世代合作模式的探索

見學館採訪編輯:當初是在何種機緣下去承接這個空間設計項目?團隊的成立與分工又是如何分配的?

蔡嘉豪:

最初「葉晉發商號」的空間規劃案,其實是先找上與葉氏家族第五代成員相熟識的子鈞,想徵求他對這個空間的改造想法。

魏子鈞:

我接到這個委託案時,瞭解「葉晉發商號」是歷史建築的背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嘉豪。我們是在英國求學時認識的,知道他在大稻埕這裡工作過一段時間,對於此地的老房子有很深的認識,於是希望能和他一起合作,尤其我又身在彰化,能找到一個在地的熟識朋友合作,是再好不過的模式了!從開始提案到細部設計,我們除了幾次必要的見面外,其餘都透過網路線上聯繫和討論,逐一完成初階段工作。

▲在大稻埕街廓這裡工作許久的蔡嘉豪設計師,從頭參與「葉晉發商號」登錄為歷史建築的過程,透過他的解說分享讓更多人瞭解葉氏家族保存家族歷史記憶的用心,從設計端提出以結構方式代替裝修,讓北街的這個米糧行,自然成為最令人注目的新地標。

蔡嘉豪:

在和「葉晉發商號」經營團隊幾次討論,確定店鋪空間要以木桁架做為獨立系統後,我們就開始提出木結構的想法。但實際上這樣的結構會需要幾個接頭和細部設計,於是我們就找了建同來協作和研究。而姿利在這個項目開始執行時,原本是在新加坡工作,之後回到台灣後才和我一起在現地負責所有執行,這個合作項目的過程,大家都是透過網路討論與提交資料,可以算是非常典型的雲端協作。

魏子鈞:

我覺得這次的合作經驗是很有趣的,四個不同設計者分別在新加坡、台北、台中和彰化,透過雲端協作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因為我們都是建築背景出身的,在面臨目前不景氣的市場狀況下,不少事務所遭遇到生存問題,過去大型建築設計事務所必須要聘僱很多人員才能運作,所以每年都要爭取大的項目才能支撐。這個問題或許是我們的困境,但同樣可能成為這個世代的機會,我們不再受限於傳統事務所的包袱,平時只要養活自己就好,當遇到不錯的項目時,只要依照專業做好分工編組並歸隊,就能藉由多人共同參與,讓業主的委託案獲得集思廣益的功效。

▲在新加坡參與細部設計階段,之後返回台灣投入「葉晉發商號」的現地協調與統籌工作,林姿利也分享在面對老房子的水平落差等問題時,如何透過現地微調,讓木結構的秩序性能繼續維持。

謙卑面對歷史建築,在維護與使用間尋求平衡點

見學館採訪編輯:歷史建築並不像古蹟那樣只要復舊並維護就好,兩位都在國內外有實際參與這類建物再生的經驗,可否分享你們對於歷史建築改修尺度的看法?

魏子鈞:

我在英國工作的時候,當時那家倫敦事務所 Avanti Architects 的強項,其實就是在做歷史建築修復,我參與的項目是 Haggerston School 的保存與新建設計規劃,這是二次大戰後所興建的學校,有強烈的現代主義風格,當時候地方政府編列的預算計畫,是希望能夠增加學校建築的性能,包含隔熱節能等改修工程,不是單純復舊。倫敦這城市有許多具有歷史的現代建築,他們對於歷史建築的利用態度,其實是非常開放的,而且是以類似台灣都市設計審議的方式,去對該區域內的建築物做出規範,因此建築師會提出各種方案,包含外觀和內部是要延續還是要變更,有時建築甚至只留一層皮,內部是完全大幅度更新。因此我和嘉豪一直在討論,歷史建築究竟要回到什麼時候,是最初建造時的型態?還是哪個階段比較適合?我們認為應該是回復到當下,這個建築在當下時所存留的面貌。以「葉晉發商號」為例,店鋪的兩側壁面建造時是紅磚形式,後來被塗上了白漆,我們認為應該讓它維持白漆的狀態,而不是非要刻意復舊去連結鄉愁似的情感不可。

▲今年以設計作品「景與井」獲得ADA新銳建築獎的魏子鈞建築師,以英國對於歷史建築的開放態度,說明都市景觀和建築之間的界線,只要踩住整體景觀的一致性,內部空間要如何變動和使用,是應該給予比較高的彈性。

蔡嘉豪:

許多人對「歷史建築」其實有不少誤解,雖然和「古蹟」都是《文化資產保存法》所要保護的標的,有明確的法定地位,不過畢竟兩者在性質上並不相同。現在有越來越多委員在審查「歷史建築」時,也和子鈞所說的一樣是持開放態度的,「古蹟」當然是復舊保存減少使用為原則,但「歷史建築」是端看設計者如何提出適切的用法,來回應歷史的記憶,作法上其實是非常彈性的,設計者只要說服審查委員,自己是如何把設計概念和想法放入這個建築裡面,並且說明保留哪些舊的東西,植入哪些新的事物,「歷史建築」並非是不能變動的。

一般老房子在改建修復時,必須面對現行的法令和流程,由建管處、都市發展局依照僵硬的建築法規來審查,就「葉晉發商號」這個項目來說,等於得讓它去做許多奇怪的改變,才能因應法規的要求被允許繼續使用,這其實是荒謬且不符合時宜的作法。透過申請認定為歷史建築並完成登錄,文化局會成為新的主管機關,審查委員的背景也變得多元,不只是建築背景的成員而已,會有更多理解文化及歷史的專家,在設計者所提出的架構下去評估適當性,讓舊空間能被活化。

簡化木構工法,讓更多人接觸實木

見學館採訪編輯:「葉晉發商號」的木桁架並非使用傳統榫接方式,而是利用五金組裝,並且在施工階段也讓學生們參與,可否分享這背後的動機?

陳建同:

現在這個時代,木結構已經從傳統榫接轉換到五金或更多可能性,透過簡單的工具就能蓋出房子,木結構並不是很遙遠的事情。傳統榫接會因為不同木工師傅的觀念不同,而產生各種差異,且以前會用榫接,是因為五金材料的取得比較不便,但現在連要蓋大樓也都可以用五金去達成,能夠把工法簡化到讓更多人去使用實木,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嘗試讓木結構普及的方向,至於想做複雜工藝技術的人,還是能夠利用傳統榫接去做,算是各司其職。

我們很多項目都會找學生們來實作,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讓更多人瞭解木構造,它應該是更生活化的,藉由降低木構造的門檻,讓設計師們能更常去使用這樣的材料。因為當工法被減化到只要會鎖螺絲能完成固定,就能參與這整個事情,且木構造相較於RC或其他結構,其實是相當有趣的,工作者在過程中因接觸木材質的芳香和觸感,會留下良好的工作體驗,所以我希望更多人能參與其中。雖然讓學生們來參與,跟一般找專業職人來做,執行速度會有差異,但保留機會給有興趣的學生們,其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陳建同是「木之家的種子」成員,今年也在東海大學建築系帶領學生,以國產人造林柳杉和桂竹等自然素材,完成木屋的建築自造。他倡導簡化工法能降低木構造給設計者的距離感,此番推廣國產材原木的用心,也讓我們感到相當佩服。

林炯廷:

看到建同兄的努力以及想把木結構普及化的用心,真的讓我感到非常敬佩。雖然木構造是相當具有歷史的,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資產,但一直礙於技術難度,的確普及度不夠。以我為例,自己算是和木材質接觸較多的工作者,但在日本職人師傅眼裡,如果我要修練成為專業宮大工的角色,要能獨當一面作業,至少也得學習十年才行,而且還必須從年輕有體力時開始。像這樣利用預先引孔而簡化工法,在工廠先做預鑄測試後,再到現地進行組裝,逐漸朝向普及化的作法是非常正向的,有助於木材的流通,並創造更多使用的可能性。

▲來自台南的無垢木職人林炯廷,也是見學館團隊企劃木材質出版專題的顧問,此次特地北上大稻埕參與此次見學。對於此次以結構方式替代裝修,讓店舖商業空間也充滿檜木的溫潤與芳香,且簡化工法又能為木結構的普及帶來實質效益,這樣的設計概念再創新,非常令人激賞。

▲見學館編輯團隊與「葉晉發商號 米糧桁」設計團隊合影。

這次的採訪和Open House見學活動,對見學館編輯團隊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我們看見新世代在歷史建築上激發出的創意和活力,以木結構替代裝修讓百年店舖重新開張,見證葉氏家族全體想延續並保留先人努力的用心,感謝這些人的努力讓我們收穫滿滿,也想把這樣的體驗傳達給更多人知悉,讓大家在走訪老空間時,也能理解設計者的用心以及細節美好之處。

 

葉晉發商號 米糧桁 – 歷史建築活化與再現
The Inverted Truss – Renovation of a Historical Building

完工日期:2016 / 8

參與人員:蔡嘉豪 / 魏子鈞 / 林姿利 / 陳建同

材料:日本檜木 / 松木夾板 / 樂土灰泥 / 馬來漆 / 鐵件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96號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ehjinfa

 

本埠設計 B+P ARCHITECT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96號 2F

http://www.bportarchitect.com

Mail:bportarchitect@gmail.com

Tel:02-2553-3015

 

兜空間創意工作站 dotze innovations studio

地址:彰化縣社頭鄉中山路一段666號

http://www.studiodotze.com

Mail: jw@studiodotze.com

Tel: +886-952186206

 

與木製研

Mail:chientung.chen@gmail.com

https://www.facebook.com/yumu.tw/

 

博森林業

來自台南的無垢木職人林炯廷,家族三代經營無垢木製材,專營提供日本神社和佛寺所需的高級木料,成為日本寺廟整修的背後支柱。林炯廷夫婦創立「博森林業」專營國內無垢木供應,希望將好的百年木料提供給國內,讓大家也能體會木材質的溫潤,並推動傳統產業的再創新。

地址:台南市善化區嘉北里茄拔1-10號

Facebook:無垢木博森林業

 

【撰文:Chris Hsu、Frances Wang/ 攝影:吳佳容 】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元璋玻璃科技館》專注造作細節,玻璃匠人的奇幻魔術
GOOD DESIGN AWARD 2016》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