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風格總論》設計美學總殿堂,持續演變的空間顯學
現代主義建築指的是一種簡約、無過多裝飾的風格,推崇科學合理的構造工藝,講究材料特性的發揮,由於重視理性與功能性,又稱為「功能主義」或「理性主義」;符合結構力學、與工業時代的條件特點相呼應,應用新建材與新結構並將之發揮至極致,擺脫歷史上已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傳統束縛。
因應工業化時代而興起,發酵的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講求實用性且撻伐奢華浪費的風氣,亦是對於復古主義與追求形式的設計反動,強調建築師要研究解決實用功能需求和經濟問題,負擔社會責任,並採用幾何圖形與簡單連續複製的結構,發展建築美學。世界各國皆可見到現代建築的蹤跡,因此又被稱為「國際式建築」。
包浩斯(Bauhaus)—現代設計同義詞
談論現代風格無法不提包浩斯,它初步搭起現代主義設計的結構,幾乎是現代設計的同義詞。
▲包浩斯(Bauhaus)學校經歷了魏瑪、德紹和柏林三個時期,1933年在納粹政權的壓迫下宣佈關閉;1996年包浩斯建築物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via)
包浩斯(Bauhaus)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和建築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由建築師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於德國威瑪成立,在設計和教育上希望與過去一刀兩斷,「以適合機器世紀的素樸風格取代維多利亞時代的設計」為目標,強調「建築新創造」、「實用主義」、「空間組織」、「突破傳統」等設計理念,最知名的主張如「形隨機能」(form follows)、「忠於質材」(truth to materials)、「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均對現代建築造成深刻的影響。
「Bauhaus」由德文「Bau」和「Haus」組成,字面意義為「建築之家」(house of building)。過去學校提出的種種倡議逐漸發展成現代設計運動的主流,學派所標舉的簡潔實用原則、幾何美學,以及用設計改造社會的理念,曾經主導了1960年代之前的設計界。包浩斯對於建築設計的意義早已不只是學校,而是倡導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
(via)
▲德國建築師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
身為現代設計學校先驅包浩斯(Bauhaus)的創辦人,亦被廣泛認為是現代主義建築開創性的大師之一,突破了傳統古典建築體制的窠臼,勇於嘗試新材料和新技術,並通過60年的努力,從德國包浩斯到美國哈佛大學,把設計教育,特別是建築設計教育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基礎的勞固的奠基起來,影響全世界。
▲由葛羅培斯親自設計的包浩斯德紹校舍,大片玻璃立面增加採光面積,展現簡潔俐落的結構形式美並整合多項功能,詮釋嶄新的建築觀念,是葛羅培斯不朽的「現代宣言」。(via)
另一位與華特.葛羅培斯同樣被認定為「現代建築開創大師」的是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他提出他的建築定義:「以精湛、正確和宏偉的方式處理量體,讓它們在光中聚合。」為現代運動敲響大鐘。(注:來源為《當代建築的靈光》)。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via)
他的建築極力跳脫無意義的樣式,反對模仿無法解決居住問題的古代建築形式,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肯定幾何形體的標準化與機能美。鼓吹以工業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因此混凝土的運用以及工程原理成了柯比意革命性的工具。
他對現代主義所投下的震撼彈,是1926年提出的「新建築五點」理論,在現代設計領域造就了永久影響: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窗帶、屋頂花園。「底層架空」讓主要層離開地面,以獨立支柱讓房屋懸於空中、「自由平面」是跳脫傳統承重牆系統,將承重柱與牆分離,支撐的機能完全集中在骨架結構上,牆體不負責結構載重,進而可依空間需求決定位置、「自由立面」把各個樓層看做個別獨立的存在,之間不互相影響、「水平窗帶」受惠於承重柱系統,牆面不再兼具承重角色,也無須收到垂直開窗以及寬度的限制,而能發展成水平長帶窗讓視野連續性更好,並且增加了立面的整體感、「屋頂花園」意旨花園移往屋頂,恢復被建築物所侵占的地面。
(via)
(via)
▲1931年完工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ry)充分發揮框架結構與幾何量體的特點,是柯比意所提出的五項原則的極致驗證。
▲柯比意的晚期代表作—廊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風格轉向注重形式。柯比意說:「希望能創造一個寂靜的地方,能夠祈禱、感覺平靜,並感受內心的喜悅。」,而他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便是被形容像是耳朵,彷彿能夠傾聽的廊香教堂。(via)
▲外窄內寬的光點牆,透過建築有意識的將光線聚焦放大,彷彿以光線向教堂中的聖母致上敬意。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也曾被教堂中的光影所震懾感動。(via)
永遠現代的鬆動
早期的現代主義大師,有很強烈的社會包袱,期望透過建築解決城市、居住問題,所以會出現柯比意的馬賽集合式住宅「光輝城市」;對於結構形式、材質也都有嚴謹的規範,例如「形式跟隨功能」、「形式的純度」、「材料的真我」和「結構的表達」。現代主義隨著時代轉變,二次戰後人文精神意識型態開始覺醒,厭倦了一成不變的「國際樣式」,建築師們慢慢意識到,建築不該一味追求國際式樣,而該融入當地環境與特色。這樣的觀念,促成了後現代主義與當代主義的現形。
▲柯比意的《都市學》觀點要求高度集中化,法國「馬賽公寓」(Unité d'Habitation)除了示範了社會主義的共居模式,亦可視為他心中「垂直的城市」的表象。(via)
生存於現代與後現代主義接續時代曖昧的建築師,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最能代表現代主義的精神。台灣建築師漢寶德於「在台北展出的普立茲建築大師」專欄中表示:「貝聿銘最有名的作品是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是後現代時期充滿現代精神的作品。」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via)
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師承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卻跳脫葛羅培斯的國際式樣,比起建築技術及經濟因素,更重視文化、歷史的加入,並從空間紋理和地域環境著手,做為建築思考方式。學生時期對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景仰有加,因此早期作品可看見密斯的影子,中期逐漸掌握混凝土特性,建築帶有柯比意的「雕塑」性質。
▲甘迺迪圖書館為貝聿銘跳脫密斯建築風格的濫觴,以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via)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手法著重光線運用,「讓光線來做設計」是他的名言,擅長以幾何形體做設計,偏好立面的表現,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以及香港「中銀大廈」均可窺見其設計哲理,強調建築的的構造性與雕塑性,作品幾乎都能看見鮮明的構造肌理。
▲羅浮宮玻璃金字(Louvre Pyramid)在羅浮宮擴建-拿破崙廣場中,以金字塔暗喻拿破崙曾遠征埃及之豐功偉業,說明貝聿銘在建築中添加文化歷史的堅持。並運用玻璃達到光與空間的結合,亦可避免遮蔽周圍原有建築,再次驗證建築應與週遭環境達成平衡的理論。(via)
為現代主義找新出路
1940~1960年代是現代主義風格壟斷的時期,1960年代之後,西方建築面臨轉型,現代主義受到批判,藝術界興起取材大眾文化、違反現代主義思考的「普普運動」,帶動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活絡,於是自1970年代起,建築師逐漸脫離現代風格的形式主義,注意力導向多元的文化形態,倡出自己的風格與建築理論,有的力圖與現代主義分道揚鑣,有的則立志為現代主義尋求新出路。
英國建築師詹姆斯.斯德林(James Stirling,1926~1992)便屬於後者。他對現代主義充滿熱情,更立下目標要為現代主義找到新出路。斯德林秉持「必須超越『現代』所決定的規範」的信念,在現代建築語言之中構築新的架構,作品極具表現力,理性的自功能分析入手,感性的利用幾何形體組合的美達到悅目,為萊斯特大學所建的工程館,與劍橋大學所建的歷史館可稱為現代表現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許多現代建築之所以平庸,部分原因是輕易採用把各類房間都弄成簡單,劃一的形式。我們則往往力圖達到每個房間都具有理想的獨特形狀,避免將其扭曲而硬裝入一個結構模組的框子或預先構想出來的總體形狀中。」——斯德林。
▲萊斯特大學工程館。完整表現斯德林抽象與量體的形式設計策略,喜歡將元素轉化出各自的形式價值,塔角的輪廓、旋轉樓梯的玻璃方體、向外銳利突出的窗戶……,都是能夠獨立思量、抽象卻又具有必須存在的元素。(via)
▲劍橋大學歷史學院圖書館(History Faculty Library)。斯德林運用三角錐幾何形體及階梯曲線的玻璃帷幕,創造連續的立面層次,建築的兩面像是不同量體連接而成,顯露斯德林對剖面結構的追求。(via)
後現代主義與當代建築的崛起
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一種對於國際式樣的反撲」,後現代建築選擇翻臉,不願繼承現代主義的腳步,擺脫過去簡潔俐落的枷鎖,以引用、重複與拼貼等手法,加入亮麗的色彩和傳統風格或裝飾藝術的元素;只是後現代主義對於建築語彙的複製與操弄,造成其後流派如地域主義(Regionalism)、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高科技建築等均各展特色,各自在世界寫下精彩的建築篇章,呈現多元發展的建築格局,造就當代建築令人驚豔的空間現象學。後現代主義風格代表作有:迪士尼總部(麥可.葛雷夫Michael Graves,美國博班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馬力歐.波塔Mario Botta,美國)、龐畢度中心(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理查.羅傑斯Richard George Rogers,法國巴黎);當代建築中知名的解構建築為西雅圖中央圖書館(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美國)、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法蘭克‧蓋瑞Frank O.Gehry)。
從建築到室內,依舊遵循包浩斯與柯比意的現代教義
現代主義建築與21世紀的今天看似距離遙遠,然而我們所熟悉的現代風格居家卻是由現代主義的精神發展而來,融會包浩斯教條、柯比意「新建築五點」、「理性及功能主義」,吸收後現代與當代主義重視在地文化的詮釋,到了與我們近身共居的室內設計,現代風格依舊秉持簡練原則,以往崇尚統一、不喜裝飾的現代性格,多了屋主個人的興趣品味,藉由簡單的裝飾與格局配置表達屋主對屋子與周遭環境的情感。
▲由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成立的OMA事務所,在1998年完成的經典案—「MAISON À BORDEAUX」,建築體的平面架構重現柯比意的建築五原則,最精彩的是內部空間因應屋主身障需求,創建移動平台讓行動不便的屋主可以在三個樓層中自由移動。(via)
▲「MAISON À BORDEAUX」外觀。(via)
樸素簡單的室內陳設、幾何線條、型隨機能、忠於質材……這些包浩斯力倡的設計原則,一樣不少地顯現在現代居家空間中。空間線條以幾何為主,從硬體框架到家具造型多運用俐落線條與幾何表現,屏除繁複多變的贅飾堆疊,強調結構與線性張力。將「型隨機能」落實於室內設計之中,主要作法有二,一是降低單純的形體表現,讓造型伴隨實際用途;二是空間中的機能(尤其收納)要融於無形,使用機能需降低視覺的干擾,不論是櫃體、線路甚至門把與五金,都要能巧妙適當地隱藏。「少即是多」的主張則用來強調留白的視覺感受,空間規劃與硬體表現均力求化繁為簡,乾淨簡練才能表露現代空間的質感。
▲泰國建築事務所AA-D擅長以線性構造強調空間的現代視覺。(via)
▲Pitsou Kedem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在以色列拉馬干(Ramat Gan, Israel)運用線性與量體組構出的獨棟住宅,鏤空線條不只是造型亦有引光與調節光影的作用,表現「型隨機能」的設計理念。(via)
▲現代設計主張透過線條結構表現空間張力。(via)
▲由「Estudio BRA Arquitetura」設計的「Sorocaba house」將「少即是多」的留白原則發揮的淋漓盡致。(via)
在材質運用上常見新興工業的產物如玻璃、鋼鐵、鈦金屬等材料,延續包浩斯—「忠於質材」(truth to materials)的旨意,現代風格重視建材的原始質感,不喜歡裝飾性的建材,同時也堅持要讓每種材料做它自己,盡可能以材質原有的面貌及質感示人,傳遞現代簡約的精神。空間色調則主張由材質色澤進行延展,不脫離單一色調為原則。
▲泰國Supermachine Studio事務所在其強調都會性格的住宅案「Ubon House」中,運用水泥粉光及盤多磨(pandomo)地板表現樸素內斂,空間基調則延續材料色澤製造深淺灰白的個性氣場。(via)
柯比意「新建築五點」持續影響現代風格居家
直到今日,許多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仍會參照柯比意的原則。
柯比意提出的「新建築五點」: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窗帶、屋頂花園,已成為現代風格的必備基因,至今仍流竄於現代設計的血液之中。
受到「自由平面」的啟蒙,牆體不再負責結構載重,而能依空間需求決定位置,創造高機能高效率的動線,牆面隔間可以被拆除,變成拉門、透明隔間或是運用櫃體代替牆面,同時融入玻璃、鐵件鏤空等穿透材質的運用,達到解放平面、放大空間的意圖。而「水平窗帶」的結構概念則促成大面積開窗並引進充足的自然光,不只讓視野的連續性更好,也帶來明亮的空間感。
▲「Mario Martins」事務所在葡萄牙建造的「Villa Escarpa」在建築結構上便是秉持柯比意的「新建築五點」原則,「水平窗帶」不只成就立面的整體感,光線在室內的流動性更獲得自由。(via)
▲運用玻璃做為拉門,彈性的玻璃隔間不只區隔室內與戶外,引光及視覺延伸的效果完整落實「平面自由」。(via)
▲秘魯建築事務所「RRMR Arquitectos」將水平帶窗的作法轉化,在「House Playa El Golf H4」的帶窗設計上,運用斜切線條製造幾何的窗框造型,為空間的光影帶來變化。(via)
第二自然,「大雄設計」的現代風格
「大雄設計Snuper Design」成立於2008年,核心設計理念為創造都市中的第二自然,名稱中的「NU」意指自然Nature的「N」+都市Urban的「U」。「大雄設計」認為自然和都市從根本上相互衝突,都市中的花花草草並不自然,都市中的自然應是「空間的記憶以及生活在都市中的回憶片段」,因此企圖在熟悉的都市地景中用設計再次創造自然,攫取有故事的空間,反映出環境特色、歷史痕跡,以及專屬個人的未來想像。
設計作品立基於現代風格,透過現代設計替屋主訴說空間的記憶,主張讓設計介入空間,「Re-NU」重新啓動居住者在城市中的生活意識,傳承真正屬於人與空間的故事。擅長運用玻璃鏡面、鐵件、石材甚至木元素組構洗練時尚的空間表情, 利用光影錯置效果與線條感,強調前衛進化的魔力結構之美。
▲商空作品ATT Stream,以玻璃光盒為主軸,透過鏡面反射手法,投射出絢爛燈光,創造迷離曖昧氣氛。
▲不鏽鋼面的電視牆帶來現代的語彙,牆面後的間接照明選擇較為溫暖的黃光,用縫隙中隱約透出的光線,去平衡太過冷涼的溫度。
▲擅長運用現代感的材質如黑色玻璃、鐵件結合大理石及木頭,製造時尚溫潤的空間表情。
導入「第二自然」的設計哲理,以「涵構主義」(Contextlism)為核心,藉由現代語彙揉合居住者的生活文化、對風格的印象以及基地環境條件,不只為居家注入瀟灑時尚的神情,更蘊含「人」的思想於其中。
▲敞開的場域是現代居家空間的重要概念,彼此共享大面門窗帶入的戶外景緻,體現Urban Natural的設計精神。
▲延續「第二自然」的設計主張,讓房子與舊的環境產生對應,為了不辜負難得的山海美景,林政緯運用玻璃牆面與露台,提供屋主更多方面的觀景選擇。
▲大膽使用深色木質打造的L型天花板,貫穿整個公共空間,刻意與窗外綠意處於同一軸線,進行深淺明暗的對話。
空間規劃講究通透與開闊,重視軸線的內外對應以及場域間的互動關係,幾何線條常見於天花板結構與立面表現,擅用「借景」概念讓空間富饒哲理,「『借景』不一定是借戶外的景,也可以是借自己的內景。」林政緯說道。跳脫實牆、玻璃等固定隔間,在開放式的場域透過隱性分界達到區域間的對話。
▲此案在空間上實踐了現代風格的特性,特別重視採光、空間配置及動線的簡潔流暢。
▲天花板L型的底端恰好與書房的玻璃牆面銜接,上方設計成置物櫃,下方保持玻璃的穿透性,讓兩個空間的使用者可以有所互動,達到「區隔」不「阻隔」的效果。
▲捨棄了常見的電視牆,改用低檯度的電視櫃,保有空間的開闊感。
▲《現代設計殿堂》電子書,紀錄林政緯走訪品牌空間的足跡,也收錄「大雄設計」精彩的現代設計作品,如何將「第二自然」落實於都會住宅之中,以及重啟每間房子與人的空間記憶,注入Urban Natural及摩登現代的時尚神情。
大雄設計SNUPER DESIGN
電話:02-8502-0155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一路128巷20號1樓
Email:snuperdesign@gmail.com
Facebook:大雄設計 SNUPER DESIGN、現代設計殿堂
【編輯整理:柯霈婕/攝影:洪翎凱/圖片來源:web、大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