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讀設計事務所》營造文化發信的場所,引導人與環境的交互連結

讀設計事務所》營造文化發信的場所,引導人與環境的交互連結

竹北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留記了北台灣客家聚落的樣貌,在這裡可以看到隨著時代演變,彰顯著各自時間斷面特色的建築形式、素材、生活留跡。去年(2017年5月),保存區裡開設了一間「或者書店」,成為附近營構文化面向的根據點。見學館團隊此次來到竹北一探「或者書店」的面貌,並且訪談「讀設計」團隊總經理李昕燁以及林秀君設計師。

▲「或者書店」坐落於「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隔鄰是頗具歷史的傳統紅磚建築;前方的草地是附近住民的休閒活動空間。

▲「或者書店」由「讀設計」團隊規劃,總經理李昕燁(左)以及林秀君設計師(右),都有豐富的書店經營與設計經驗。

「或者書店」空間的感受與連結

走進「或者書店」,在視線通透的整體空間裡,含括進了許多層次切分的塊狀區隔,「讀設計」的林秀君設計師,為我們說起了這棟建築的過去。起先由三間民宅打通,成為公部門客家事務的辦公室,後來則是由文化局承用。

「或者書店」在這個OT案起始之際,便開始思考如何改修以發揮整體空間的優勢,規劃期間,書店與設計團隊即一起討論構思,與先有主題概念及品牌之後才開始有設計師介入的常見模式有所不同。首先決定的,便是將出入口進行移換,如此一來可使樓面最長向的空間,與戶外的環境產生連結而不被切斷,此建基於「讀設計」認為這棟房子最大優點即是所處的環境。

推門進入後的視線,主要會匯聚在兩個部分:一是主牆視覺,呈現的是「或者書店」獨特的書類分類,意亦作為整個書店的導覽。二是後方的閱讀區與窗景,可使從戶外到室內有一定的連結感。在店內與窗景外,可以看到「家庭」與「孩童」閱讀景象的親子互動,是他們想要營造的溫暖感受。

▲通透的感受中,視線會被引導到前方牆面,呈現的是「或者書店」獨特的書籍分類。

▲重新把空間整個打開,利用挑高氣勢為竹北地區提供一個良好閱讀與活動的場所。

書店裡關於書類的區分,乃承續總經理李昕燁早前開設的「草葉集」書店,並且再進化修改。六大分類分別是「網絡」、「意義的流浪」、「營造」、「回歸」、「橋樑」、「幸福的動力」。有別於一般類別的明確指涉,這六個分類會因為個人生活經驗、情感與回憶,在解讀上有所差異。

而單由這個分類呈現的視覺看來則像是一棵樹。人生也像一棵樹,不過一般人看樹總常由根系開始,然而「或者」的導引是從「網絡」為始,「網絡」讓人與社會產生連結,具有形似分枝的概念,使人們伸衍觸及而有種種動力,像是創作、幸福等等的,就「讀設計」來看這便像是種子,而最後則收束在「回歸」。例如「宗教」類的書籍就屬於「回歸」這類,這就像是一個人會經歷的人生循環,而每個人建構循環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透過窗景與整體空間動線,使室內與戶外環境具有一定的連結感。

▲空間裡刻意維持寬敞感,讓前來此逛書店的人們,能真正悠閒地享受閱讀帶來的喜樂。

利用彈性,造就有機的空間

分類的視覺牆面放置在入口位置,另一個主要功能是引導動線。將入內的人引導到陳列書籍量最大的左側空間;這個區塊就像個大型的展覽空間,也具有彈性。除了壁面固著的物件無法變更,其他的陳設都可以跟著書店成長而異動。書店這種場域,大多藉由擺設的移動來變動風格與感覺,「或者書店」則希望能夠隨著書店的成長、舉辦的展覽或主題,彈性地調整想要述說的語彙。在這裡,期望可以利用所創作的東西,做出不一樣的發揮。

例如左側的一排櫃體皆是可動式的,而且形樣並非完全相同。期待著觀者走完兩個櫃位展架,就像看完一場小型展覽;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本書,接下來見到關於這本書所承載的相關連物件,然後轉到展架的背面繼續觀看,整體形成一個循環。

同時也希望利用可以移動的陳設、物件與櫃體,在書店中再創造不同的動線。「或者書店」開幕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的變化;工作團隊的成員們會根據新的需求與感受,再去注入新的物件與相法。目前還有許多正在進行中的設計計畫,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等著發生。

▲「讀設計」的主要設計師(lead designer)林秀君表示,他們希望利用可以移動的陳設、物件與櫃體,在書店中再創造不同的動線。

▲活動式的櫃架,可以依照書籍主題策畫小型展覽時,有各種不同的呈現方式。

▲局部的改變,讓「或者書店」每隔一陣子就有不同的動線感受。

「或者」的空間還有另外一個構想主軸,即是設計之初,便希望讓一人、二人或三、四個人等各種不同人數組合,都能在樓面裡找到不同的安適舒心感。像是邊靠上的音樂空間,除了局部的包覆感提供了放鬆的聆賞環境,同時藉由保留落地窗面,讓待在這個空間裡同樣能與外在環境連結,而非一種單單的封閉狀態,這就是「讀設計」所想要創造的、屬於「一個人」的空間。除此之外,還有以兩人站著、兩人坐著所思考的音樂空間。

「或者」書店有許多這樣的區塊設計,在各區塊設計成形之前的討論中,也有不同的意見,雖然一般說來,如此的設定會讓商品的陳列量受到限縮,但是「讀設計」還是決定讓「感受」的營造成為最後選擇的依歸。

這些依人數不同而各自成形的區域,也保留了一些空間上的曖昧,使用機能的定義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讓進入此處的人來使用與自行定義,使該一空間有意義上的完整。

▲拉起木門,就成為具有安心感的一人音樂空間。窗面貫徹了與環境連結的想法。

▲多重的音樂空間,讓聆聽者可以在體驗過程中更自在。

引導視覺,讓來人體驗到空間設定的主軸

在「或者」,「讀設計」還利用了大量的局部穿透與框體來建構視線的引導,透過這些穿透,讓視覺都能遇到書體、文字,更重要的是人;希望書店的來客可以偶遇到人。這些各具背景的人,可能因「或者」舉辦的活動而聚集而來。而框體這樣素材,營造出的是局部的注視感,就像畫框能夠使視覺聚焦一般。這些散落的框各自都設定了主題,串聯起來便會形成主軸。

「或者」在動線上還安設了一個「茶室」空間,藉由動線走到茶室,讓流動的人可以漸漸地沉靜下來。

親子空間是「或者」開設之初就預先規劃的,主要是期望透過這樣的空間,藉由經營兒童、親子、不同族群的對話,帶動起新竹的「閱讀力」。地面的加高則是使從入口進來就能看見這個區塊,有聚焦的效果。

雜誌區設定了讓三、四個人可以自由而處,詩集區則是依照詩集書體的大小等特性而造作的。藝廊空間每個月都有一檔展覽規劃,大多是互動式的,讓藝術與人可以更親近地接觸。

▲利用許多穿透的視覺設計,讓每個區塊的視覺都能夠接觸到書與人。

▲嵌置在動線上的茶室空間,自然地讓來人沉靜下來。

▲加高的設計,一進到書店便能看到親子區域及其代表的閱讀互動意涵。

走上二樓,目前經營的是蔬食空間,長向立面有非常大面的窗景,整體視線開闊而舒適。窗的部分在書店改修過程中皆重新配置設計,在視覺畫面、高度、視角等,都是讓人最容易一眼放視園區環境的。例如與桌面平行的切線,鋁框也透過木作的桌面掩蔽,讓視覺上沒有切割,可以與戶外的連結更佳。由於「或者」作為一個培養當地文化厚度的觸點,有時是音樂會,有時是講座,透過活動的隔間具有相當的變動使用彈性。

全店在材質等方面的選擇都有屬於自有價值的考量,或許不像一般商業空間多是在耐磨、易於養護等實質面的,例如地板就都採取實木,便是希望人們進來裡頭來,特別是小朋友能夠接觸到天然的素材。

▲二樓蔬食空間的窗景具有舒服的開闊感。

▲二樓的樓面可依各種類型的活動需求做彈性的空間變異。

▲書店後方所進行的「水田計畫」,依循時令種植不同作物,呈現出可食的地景。收成之時也會舉辦體驗活動。

最後,在面對這個空間「為什麼要是書店」這個問題時,李昕燁總經理說到書店給他的意象就是個種子,是所有知識傳布的空間結晶。如果自己要扮演種子的角色,當然是首選。書店是個策展的場域,「或者」在營造一個環境,就說是在「養土」吧!讓這個土壤多元地長出各種適應在地的一切。扎根在這個城鄉交界之地,眼下歷史、人文等有些已在消逝邊緣,但或許透過這樣的努力可以減緩流逝,更進一步的能夠轉化成餵養土地的養分。

設計與工程,是一種與業主的相互陪伴

除了「或者書店」,上海簡單生活節、香港書展的局部設計,乃至於台北的「土生土長」、泔米食堂,是「讀設計」團隊能見度頗高的作品,不過居家設計仍是其比重較高的工作場域。「讀設計」團隊的設計主軸,皆是希望引導人尋找到與現地環境的連結。因此進到一個空間,在基本的形式與機能以外,總先是找該空間精神上、核心上可以連結的脈絡,次之則是注重在動線上尋求停留或沉澱的運用方式。

▲主要設計師林秀君認為與業主的對話,是設計師重要的學習契機。

此外,室內設計就本質而言對於地球來說是破壞性、污染與浪費的行為,「讀設計」團隊也在思考如何在這個業界能夠對於環境有所回饋。同時更促使他們去尋找從業的理由,其一是透過空間設計,將商業或居家空間當成平台,經由這個空間提供人休息、重新充滿能量的可能,並把能量往外擴散。透過每個空間的設計進行,「讀設計」團隊一直在學習與業主的對話、練習並思考材質的嘗試;因為切入的角度、比例等等,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所以每一個獨立經驗都充滿了成長的契機。

像是設計泔米食堂時,空間很窄小,只有6坪,但完成之後進到裡頭是有開闊感的,空間整體沒有破壞。起初進到這個屋子,便一直在找到這樣的空間能夠說些什麼,過程之中做了很長的思考與討論,解決空間上的遺憾,並試圖找到優點。例如背面的老舊磚牆,就被營造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磚牆後留有小走道,可以做植栽的育養等。這也是在找方法進行室內與室外的整合,而非只聚焦在室內的空間。

▲選用合適的材料進行新舊空間整合,讀設計團隊總是能夠在有限預算下,抓到表現重點。

▲讀設計團隊的住宅作品,也相當注重在動線上尋求居住者停留或沉澱的運用方式。

▲樸質的材料與用色,讓住宅作品也能蘊含更多率性與人文的特質。

▲在香港書展的展覽空間中,讀設計團隊也用了大量木材質,營造溫潤空間感。

每個案件的預算總是有限,「讀設計」團隊卻經常將預算投注在空間主軸的改變,而不是一般的收納或硬體製作上,經常是完成前看不到,完成後才能感受的,所以與業主的溝通,時間相當長。而反向地也在了解業主需求,並適時引導業主改變部分的既定想法,將適當的想法傳達給對方。或者說,他們的設計與工程,是一種與業主「相互陪伴」的過程。

「讀設計」還有另一個設計主軸追求的是情感記憶與追尋本質,自我對話與空間的停留。居家案件不外乎材質、動線、空間機能等這幾個面向,室內設計是在拿捏填塞的物件、動線、收納、休憩行為等精神的主軸。情感記憶與材質感受、使用東西的尺度,每個人是相異的,更凸顯了與業主的溝通、與設計團隊的溝通,是很重要的過程。

營造文化發信的場所

在與業主溝通裡,「讀設計」也理解到情感教育的重要,以及其與空間之間的影響;回歸過來,「或者書店」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與教育場域。在這個人人都是設計師的時代,「讀設計」認為這不應流於拷貝與移植他人的設計與喜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資訊豐富只是表象的學習,「讀設計」也在引導業主或其家庭進到這樣的課題上面,而這樣的教育是需要長期進行的。人人都應該有想法,設計專業工作者只是提供業主通過比較混亂的思考過程,走向可以自我定位之處。「或者書店」正好是個平台,未來也將舉辦情感教育的課程,並透過居家的商品的豐富這個面向。

▲李昕燁總經理,早先開設過三家書店,自己設計書店的空間讓不少有設計需求的業主尋求合作。

李昕燁總經理表示,「讀設計」團隊一直想做的設計場域,應該說就是「角落」。因為空間有限,但角落無限,他們想要創造的是不同的感受。如今因為「或者書店」的形象,讓更多人認識到「讀設計」團隊,但他們期待提供給業主的,不只是生活模式的建議,或只是把文化因子(例如書籍)放進去,這些東西不是業主模仿回去變得很會營造氛圍即可,而是透過設計得到重新看待與編排事物的方法,進而找到自己。

「或者書店」可以說是「讀設計」核心想法的自我體現,這樣的想法也同時在「農學市集」、「土生土長」等與農業議題的空間設計裡醞釀著。不僅透過書店的設置,去鼓勵與參與友善閱讀,更希望藉由不同空間的營造設計,能關注多元文化並實踐在地生活,「文化發信」場域的營造將一直會是這個團隊關注的主軸。

▲台北松菸誠品內的「248農學市集」,提供蔬菜水果、五穀雜糧、醬料加工品、漁產茶葉等台灣在地的好農產。並不定期舉辦深度產地之旅,讓農友帶領消費者 從餐桌食物回溯到產地的農作和土地上。

▲位於台北的「土生土長」,是一家銷售農產商品的店舖,希望順著日常食,追溯食物的根源與歷程,從認識,到選擇,有意識且用力地,選擇每一口要放入嘴中的食物,選擇我們如何跟所根所長的土地共生活。

讀設計事務所

我們想做的是一間將所有的思緒凝結整合成活在當下的空間。 在空間裡會仔細聆聽、沉靜思緒、相視對話,一間充滿生活痕跡的家,這些才是我們如此投入的原因。 而這個「我們」並不侷限於讀設計團隊,有許多相同意念的團隊以及空間,都屬於「我們」,願意互相連結以及分享,讓更好的念成為循環,建構美好的起點-家。

電話:03-550-6863

地址:302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內)

https://www.facebook.com/968597753234597/

E-mail:doolab.tw@gmail.com

 

【撰文:Vincent Lai/攝影:吳佳容】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臺中文學館》建築少俠謝文泰,獨特設計文筆活絡老城姿態
杰瑪設計》藝時光,連結親情與城市情感的兄弟共居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