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饗宴 > 無印良品》極簡卻極美,從傢俱配置到品牌經營的成功哲學

無印良品》極簡卻極美,從傢俱配置到品牌經營的成功哲學

1980年,在「素材的選擇」、「製程的檢驗」、「包裝的簡化」三項標準下,無印良品以9種家庭生活用品和31種食品問世,迄今三十多年,當初數十種的品項,至今已達七千多種,範圍從家庭生活用品、食品,擴大到了服飾、電器、傢俱,甚至餐飲、房屋裝修、露營地等多元化事業。然而,不管是哪一個類別的事業,低調、簡單、自然的印象之外,無印良品帶給人一種舒適的安心感。

隨著股份集中回到日本經營層後,無印良品MUJI的運營在台灣似乎有了更多變化和可能性,繼2015年初拜訪日本「無印良品之家」後,綠建築家特地再次邀請翎格設計潘怡華總監,拜訪無印良品總經理梁益嘉先生,希望更深入瞭解這個在生活中默默影響著許多人的品牌。

計劃性的導入更多更好的服務

▲無印良品董事總經理梁益嘉與翎格設計總監潘怡華。

綠建築家(以下簡稱綠):台灣「無印良品」於去年改為日本直營,在經營方向有何調整?

無印良品董事總經理梁益嘉(以下簡稱梁):先前MUJI無印良品從過去由台日合資經營的模式改為日方直接經營,因為合資公司總是會有成本的考量,而直接經營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壓力,可以完全從效果方面來考量。另外在販售類別的構成比例上也有顯著的不同,例如台灣對於服飾的接受度相當高,相較於日本的主力是放在生活雜貨,服飾的銷售並沒有那麼高。其實台灣跟日本的國情與人口結構相當接近,因此一些在日本進行的實驗或服務,也會同步進行,另外有一些日本正在做而台灣尚未開始的事業,我們也在思考是否能夠導入,例如台灣以前沒有賣童裝,或是將商品推入便利商店,在考量台灣的狀況後,如果覺得合適,就計畫性的導入。另外日本的HOUSE 事業和露營場、另一個生活用品品牌 IDEE,我們也會逐年評估。

▲從銷售生活用品到進入住宅事業,無印良品為顧客提供的服務已是許多競爭對手關注的焦點。

現在我們有興趣的是在 HOUSE 事業,MUJI的 HOUSE 事業在日本的出發點其實滿具理想性的,是以中古房屋的改造為出發點,對於屋齡四、五十年以上的房子,台灣與日本建商的想法其實很接近,都是打掉重來,但後來無印良品的計畫獲得兩家建商的支持,建商找到團塊的住宅地,把室內重新裝潢的工作交給無印良品來負責,而非全部拆除。這幾個例子也讓日本政府發現這其實也是一種面對人口增長率低的方式,因為建商打掉老屋重建無非都是要更高的容積率,但其實未來似乎並不需要這麼多房子,在供可能過於求的情況下,改裝成為另一種選擇方式,因為對於建築成本來說低很多,對人而言,舊的價值可以留下來,老房子只要結構安全無虞,政府也不需要重新再去找一塊地讓建商開發,也可以減少成本支出。

儘管日本政府是支持這個方向,但畢竟還是要跟民間公司合作,具備相同想法的建設公司並不多,這是這個事業目前推展的困難之處。

▲無印良品董事總經理梁益嘉和我們分享 MUJI 經營理念。

綠:無印良品的 HOUSE 事業有可能到台灣發展室內設計嗎?

梁:日本的 IDEE 公司除了銷售雜貨,另外有一條營業路線是在房屋建造時,提供屋主室內設計的服務。而台灣因為買屋交屋大多是交毛胚屋,所以會有涉及到各種工程裝潢的問題。無印並非不想提供室內設計的服務,而是希望能夠守住對顧客的承諾,一旦走入室內設計的領域,相對來說售後服務的複雜度就提高了,這也是我們至今猶豫的原因。若是由室內設計師與無印良品合作,這是可行的。

現在大多是已經裝潢好的房子,屋主來無印良品選購傢俱,我們就既成的房子狀況,提供傢俱配置的意見。當然更好的情況是在設計階段就一起合作。

關注無印良品MUJI在家居領域的發展

翎格設計潘怡華(以下簡稱潘):最近幾年我們提倡的清美學風格裡,有一些概念如自然元素,其實和無印良品的產品非常相符,有些業主來找我們設計時,就會先提出未來想要配置MUJI的傢俱,雖然無印自己有傢俱配置顧問,但在台灣的室內設計上,還是會遇到一些工法的問題,假設無印良品的體驗空間可以有更多的資訊,例如讓消費者知道自己家裡幾坪的空間可以配置什麼樣的傢俱,或是在砌牆的時候,就知道要留多大的空間讓MUJI的櫃子可以放進去剛剛好。

無印良品傢俱配置顧問吳宗育(以下簡稱吳):畸零空間是無印良品相當注重的部分,因此有一些壁掛傢俱,牆面可以部分留白也可以有部分收納,不足的時候只要買零件就可以追加使用功能。傢俱的設計其實也不挑空,沙發可以放在客廳、書房或臥房,當傢具有多種使用可能性的時候,就可以做機動性的運用。而且組裝不需要專業人員,顧客可以DIY。

▲由「翎格設計」總監潘怡華,在無印良品の家「港北ニュータウン店」店長里見忠昭(左)的介紹之下,從MUJI的生活美學出發,一步步認識這棟採用木質結構建造的向陽之家(參閱完整報導)。

▲《翎格設計》總監潘怡華(Eva)前往日本東京都荒川區見學「縱之家」(縦の家),在「無印良品之家」(MUJI HOUSE)住空間事業部三位幹部的詳細導覽解說下,逐步挖掘無印良品的空間語彙及設計思維。(參閱完整報導)。

潘:我們一直在思考的是空間如何與產品結合,尤其是在日本參觀無印良品「縱之家」與「木之家」,都是以一種結構性的概念出發,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無印的產品品項非常豐富,所以可以有非常多變化的搭配,而且是從人的需求去選擇,我們在設計室內空間的時候,也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在設計之前就能夠知道可以配合哪些傢俱,或許會更容易呈現出想要的空間。

梁:MUJI傢俱的特點是希望可以保留顧客使用的自由度,所以我們並非一味想把空間填滿,另一方面是希望可以保留未來的調整彈性,若是全部填滿,就失去了自由使用度了。

對一般人來說,在都市生活有個得來不易的空間,就會很想把什麼樣的生活型態都放進那個空間裡,想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去完成各種使用情境,都要滿足的話,必然會出現問題。因此溝通觀念就變得很重要,不可能一直待在同一個空間裡,設法選擇最常使用的情境。前年無印良品也參與了HOUSE VISION的展覽,提出空間可以被打破的想法,不需要任何間隔,若有需要隔間,可以用收納櫃來作為間隔。很多觀念隨著生活者的角度,也會逐漸有所改變。

保留自然痕跡,強調質樸感的空間材質

綠:「無印良品」店鋪空間設計的特色為何?

梁:無印良品在三十年前就已定調是「沒有品牌的品牌」,販售商品也不以品牌為出發點,所以在裝潢面上,也希望源自於自然,取用的元素包括鐵、土,木材和水,用來代替這些元素的材質後來也有些擴展,例如鐵板、木材、硅藻土牆,玻璃則是用來象徵水,並且在每一家店的收銀台後方作主題式的設計,強調商品的豐富感或是現在用玻璃說明無印的品牌概念。從簡單的設計結構就會帶出不同店的店貌。到每一個國家也會因應當地商場的整體感或是文化而有調整,但都不會脫離這些基本的設計元素。

最原始在設計店裝的時候會考慮用材,如果可以沿用的就盡可能去沿用。早年強調使用木地板,但並非一般使用的硬式、防刮耐磨的木地板,而是用自然的木地板,材質很柔弱,高跟鞋踩過去就會有痕跡,對無印良品來說,會覺得那是一種自然的痕跡,雖然會定期做清潔上蠟,久而久之,地板就會充滿了踩過的痕跡。目的是讓顧客覺得那是很有人情感的空間。後來改成石英磚,但也沒有像其他店家會拋光,而無印要的就是那種質樸的感覺。所以以目前高島屋百貨的天母店來說,在六七年前改裝的時候,只有擴大的部分使用了新的地板,其他都還是沿用舊地板。另外有一些古材,如牆壁上貼的,是2006年裝潢時用的,那時我們就使用了未來改裝時也可拆卸的工法,不是破壞性的拆除,而可以沿用在未來的設計中。

▲與日本同步更新的透明玻璃貨架。

潘: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材質,是從日本進口的?或者是就地從台灣取材?

梁:無印良品有三次不同的來源,最主要的佔七成是使用台灣的木材,如杉木,松木,其他則是進口,但反而日本比較少生產這些木材,我們從印尼進口過一次松木,另外在設立阪急旗艦店的時候,從加拿大進口了一批杉木。其實每一批素材感覺都不太一樣。

潘:我們研究過每一家店的素材都不太一樣。例如阪急店的建材看起來很自然,很符合想要表達的氣氛。

梁:潘設計師眼光很好呢!其實原本我們是希望在無印良品的設計架構下,使用當地的素材,一方面是成本,一方面當然是希望使用在地的木材,可以讓MUJI在本地的經營更顯親切。不過台灣木材的問題在於結與木痕的顏色深度,我們所使用的當然是經過很多道處理,比較花工夫,而且會有多餘消耗的問題,因此後來我們朝向尋找可以使用原本樣貌的木材,例如阪急店的木材,單純只做片狀處理,沒有另外做其他的加工處理,這應該也會是日後我們採用的方向。

▲不只是商品區的展示空間,餐廳餐桌的展示也採用組合的方式。 ©無印良品

潘:像目前展示間的結構體,未來雖然可能會更換,但就像我們去日本參觀無印良品「縱之家」一樣,它的主要結構體也是以類似的方式去組裝。

梁:以傢俱來說,無印良品非常擅長收納設計,例如鋼製或木製的自由組合層架,有基本固定的寸法,並沒有特地去開發迎合當地居住習慣的商品,而是向顧客溝通無印良品的商品概念,日本是屬於居住空間狹小的設計,到了台灣其實重疊性很高,一般除了中南部有較多的透天厝之外,其他地方的居住空間都是比較狹小一點,講究寸法的設計,對居家空間設計的塑造來說,就像是基本的要件都有了,一個家的感覺也就形成了。搭配傢俱時並非已填滿的想法去做,而是思考這個空間裡的必要性需求為何,從這個角度來向消費者建議最適量的傢俱數量與位置。所以商場裡呈現的內裝也希望帶給消費這這樣的感覺,讓消費者看了會覺得這是能實際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空間裡。

從商品陳列到進階的傢俱配置諮詢服務

綠:關於商場陳列的方式,過去與現在是否有所改變?

梁:我們希望提供的是一個新的家居感覺,自由、無壓力的空間。所以MUJI的服務人員也是盡可能讓顧客自由地在空間中選購,必要時才提供協助。比起主動的探問,無印良品會先從觀察開始。

過去賣場設計比較像是超市,讓顧客可以一眼望盡有哪些商品,而現在則是做出情境想像區與一般商品販售區、概念呈現區三種的區隔,用這三個想法去擴散我們的陳列道具或居家空間營造,這也是2012年所提出的「住空間賣場環境」(矢倉什器),隔間板都可以另外增設,可以以更自由的方式讓門市在做傢俱陳列時,可以先有主題,再來進行空間的規劃,然後由顧客的互動體驗去想像這些傢俱在自己家中會是什麼樣的感覺。當然傢俱的陳列也會隨著季節做顏色等變化上的調整。

其實我們在傢俱配置服務是有針對不同坪數,提供適合傢俱的配置建議,但在整個配置上是用開放式空間去思考,例如隔間也用我們的收納傢具去做隔間,其實我也滿推薦從一開始的規劃階段就合作未來的傢俱搭配。

綠:家具配置顧問近日剛由海外推行至台灣,請問台灣「無印良品」家具配置顧問主要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梁:目前無印良品在旗艦店有配置傢俱顧問,其他店舖可以採用預約制。總公司的傢俱配置顧問也可以跑外勤,最近完成的高雄美國學校等。之前也有與建商合作,在預售屋做收納展,為住戶開設收納講座等。甚至最近房子蓋好,有當初看了樣品屋而買下房子的人,回來找我們做傢俱配置。當時的樣品屋並非全部都是無印良品的傢俱,從這點來看,也可以說無印良品的傢俱與其他傢俱搭配並不會有違和感,而且是相當融入空間內。

潘:無印提供的搭配意見是包括天、地、壁整體的搭配意見嗎?

梁:因為無印目前無法進行內裝的部分,但若顧客有需求,我們可以提供整體的意見,包括色彩搭配等。例如用無印的軟體模擬文化牆配上無印傢俱的感覺。

綠:台灣「無印良品」家具配置顧問主要服務的目標客群為何?

梁:現在我們遇到的顧客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先找設計師,一種則是先來看傢俱。我們的服務還是希望以顧客的想法為主,不管是什麼管道,即使已經有圖面了,我們也會盡量用我們的傢俱去配合他規劃好的空間。

生活提案,從家居到辦公空間的可能性

▲成田國際機場新落成的第3旅客航廈,身為日本與海內外聯繫的玄關,無印良品在候機室引進約400座沙發長椅,而日本國內機場最大規模的美食廣場中也採用實心橡木桌椅,精心打造出寬敞舒適的空間。©無印良品

綠:在日本,無印良品為成田機場做了傢俱配置,是否意味著無印良品也有朝商業空間與公共空間發展的企圖心?

梁:因為商業空間必須要有商業空間的傢俱品項,而成田機場就是一個開始。這也是由海外,包括台灣在內,提供給日本總公司商品開發的建議。因為一直一來我們都在說「生活提案」,沒有提到工作,漸漸我們也開始想到工作與生活才湊成人的24小時,目前工作的部分是先從辦公空間,也就是多數人平常待得最久的地方開始,逐步再進行到公共空間或是會議空間、接待空間。成田機場就是為了公用空間所開發的商品呈現。

綠:在台灣也有朝商業空間發展的可能性嗎?

梁:之前無印在辦公空間是從辦公桌開始,例如辦公桌上的收納等,從辦公空間的使用情境所開發出來的商品,有了商品後,我們在提案時也比較有溝通的著力點。事實上用一些比較有質感的傢俱,點綴商用空間,可以改變辦公室的氛圍,算是工作上的小確幸吧!我認為台灣這個市場才剛開始而已。 

溝通品牌理念的方法

綠:「Café&Meal MUJI」台灣店於去年開幕,請問「無印良品」跨足餐飲業的契機與經營的理念,遇到的挑戰為何?

梁:無印在台灣開始了餐飲事業最大的困難是找食材。除了進口的日本食材,也會使用台灣的食材。無印不是追求所謂的有機食材,無印餐飲事業的出發點是以安心安全為基本價值,在考慮進入台灣的時候,並沒有現在的食安問題,但我們在實踐安心安全的方法上,或許和一般認知不同,無印重視的是生產者的經營想法。例如目前這家餐廳的米,我們是到台東池上去找,但並不是食材批發商告訴我們去找哪家米,我們是問:「如果要找台灣最好的米要去哪裡找?」批發商告訴我們「台東池上」,於是我們到了台東池上問當地人「覺得誰的米最好吃?」當地人告訴我們一個名字,我們去找那位農夫,去看他的田、拜訪他,也去看他的碾米廠和他製米過程的技術。這米只有在台東當地才買得到,接洽之後,他終於願意將米賣給我們,但他要求只能供應一家餐廳,因為他的田就那麼大,量也不會再多。

所以所謂的困難就在於若是我們要再開第二家餐廳,勢必得要再找一家米。無印追求的是有道理的食材,也不會硬性要求菜單一年四季都沒有變化,而我們所做的變化並非硬要變化,而是在台灣四季當令各有不同食材,所以每季都會開發新菜單,然後每個月有一道菜是隨時令更替的。跨足餐飲業對無印良品來說,是品牌理念傳達的一種好方法,因為東西不見得每天都會用到,但餐飲是每日必行的事。目前MUJI餐廳盡可能都與商品販售店面開在一起,餐廳的顧客大約六七成都是來自逛商品店的顧客。

▲Cafe&Meal MUJI阪急店。©無印良品

綠:請談談台灣「無印良品」未來的經營發展計畫。

梁:台灣目前有四個經營軸心,除了主力的實體店鋪、餐廳、供應7—11,以及網路購物。當然店舖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在店鋪可以實際體驗到商品。未來也希望能夠將日本進行中的好的服務與商品導入台灣。例如日本有刺繡的服務,這項服務無法帶來多大的營業額,但它能夠帶給顧客獨特價值的感受,這在品牌溝通上有其意義價值存在,這就是我們下一階段要努力的。

綠:供應7—11商品的目的為何?

梁:雖然台灣的便利商店和百貨公司密度全世界第一,但無印良品的商品還是有到不了的地方,例如澎湖、金門或是日月潭,人們可能可以看到7—11,但看不到無印良品,因此我們現在供應120多項商品給7—11,都是非常容易入手的東西,如文具、食品,或是消耗性的內衣褲等,藉由7—11的通路讓消費者體驗到無印的商品,或許是創造一個讓他們未來走進店舖的契機。

潘:曾經看過報導,無印良品有因應在地化的想法,有些品牌會特別塑造有當地特色的商品,不知道是否當地的設計師是否也有參與無印商品開發的機會?

梁:無印良品重視的是來自消費者的聲音,我們曾經在琺瑯馬克杯、行李箱、牙刷架幾項商品上提案可以代表台灣的顏色,例如鳳梨黃、芒果色等,後來這些商品也有上市販售。至於現地開發商品的機會並非沒有,但在台灣才剛開始,我們會從接觸度高的商品來思考是否有現地開發的可能性。

綠:「無印良品」與地方產業如木製品、漆器的合作,未來是不是也將繼續這樣的計畫?在台灣執行的可能性?

梁:無印良品的強項在於商品有一定的製程標準,民藝品有長期被傳達的價值,2012年由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主導的第一次Found MUJI 很成功,我們並不是把原有的樣貌做大幅度的修改,而是在製程上做一些更新,盡可能保留原貌,藉由這樣的傳達,我覺得現在的工業技術是可以滿足舊有留存下來的製法與價值,將兩者結合即是 Found MUJI 的精神。希望台灣部分能很快再有第二次。

在地化並非追求新的功能性設計開發,我們的設計還是比較趨向使用者精神,「無意識的意識」。有些需求是潛在的、尚未被發掘出來,無印的設計比較是從這個方向去開發。但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沒有什麼在地化的問題,而是消費者視野的問題。日本網站上有個「Idea Park」,現在說可能有點早,但在九、十月的時候,台灣也會有類似的頁面,讓消費者可以在上面做意見回饋。

如同梁總經理所說無印良品的設計是「無意識的意識」,這個沒有品牌的品牌,因為不講究個性,也不追求流行,重視消費者的需求,呈現出品質與極簡之美,因而能夠吸引廣大愛好者使用,如同潘怡華設計師所說,清美學與無印良品所追求的精神有著極為相似之處,崇尚自然、簡單,不喜歡過度張揚的風格,或許正是最有個性的展現吧!

▲天母店店長導覽日本三得利開發的土壤海綿,搭配台灣農場的植栽。不會長蟲,也不會產生異味。

▲2012年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Found MUJI TAIWAN EXHIBITION』展覽。

▲翎格設計潘怡華總監、無印良品董事總經理梁益嘉和家具配置顧問吳宗育合影。

無印良品(天母店)

電話:02-2833-0751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忠誠路二段55號大葉高島屋4樓

官網:無印良品

FB:無印良品

見學觀察家:「翎格設計」

電話:02-2577-1891

地址: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6號2F

官網:www.ringo-design.com

FB:翎格設計 Ringo Design清美學

【撰文:Frances/攝影:蔡鴻民/資料協力:無印良品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創意曼谷,建築見學》旅行的彼端,設計狂想與凝思
航行北歐.純粹信仰》Scandi Home設計美學落實在LOFT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