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JIAJ生活物件》金工創作者陳小加的理性與浪漫

JIAJ生活物件》金工創作者陳小加的理性與浪漫

早上的光復新村很靜,只聽得到直升機轟隆飛過的聲音,偶爾有一兩台野狼在街道上慢慢騎,但多半是行人緩步在樹蔭下的身影。

光復新村是早期臺灣第一個新市鎮,從英國考察帶回「花園城市」的設計概念,替昔日省府的員工宿舍打造高比率綠地的生活空間。可惜歷經九二一地震與人口遷出,只剩下日漸頹圯的老屋被留在原地。

經過政府的資源與再造,逐步修繕房舍,不僅將光復新村原地保留,進一步邀請文化創意產業青年進駐,做為創業基地,再度給予當初的光復新村新的生命。而「JIAJ生活物件」的主理人陳小加就是參與台中市政府「摘星創業基地」計畫的一員,見學館特地與設計工藝交流平台的設計師成員一同南下,拜訪「JIAJ生活物件(簡稱+J)」,一位由七年級創立的金工品牌,也順道認識這座被時間閒置荒廢後,重新活絡生命力的文創聚落。

臺灣工藝,翻轉與重生

臺灣有許多百年工藝正被現代人遺忘,僅有少數人堅持著、持續找尋重生轉型的契機,往前邁進。

「臺灣工藝,翻轉與重生」,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針對國內工藝職人與品牌展開採訪,並邀請空間設計職人共同見學交流,透過此項計劃,讓更多設計者、消費者認識工藝之美、運用於現代生活的新可能,以及觸發居家設計產業的永續價值。

▲「JIAJ生活物件」主理人陳小加,參加政府「摘星創業基地」計畫,選擇進駐市郊老社區,在富有歷史情感的舊村落裡,展開工藝的新創與延續。

▲見學館編輯團隊與策劃工藝出版企劃的設計師南下台中拜訪「JIAJ生活物件」,左起「境庭設計」總監周靖雅、「博森設計」總監潘龍、「JIAJ生活物件」主理人陳小加、「杰瑪設計」總監游杰騰,共同合影。 

手作天性,在黑手與廚師的陪伴中養成

「我們想事情永遠想一百年以後。」

我永遠記得我的瑞士同學告訴我,他們歐洲人思考事情的方式是長遠而綿密的,從社會根基再回到國民本身,我也用同樣的邏輯在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麼。

陳小加,七年級生、台南人,採訪前看過照片,以為有種藝術家的距離感,初見面時對她的靦腆留下印象,進一步深談又發現她是一位縝密中帶著浪漫、不擅論述但骨子裡很有自我見解的手作職人。她的金工品牌「JIAJ」,縮寫「+J」、讀音「加坐」,光名字就散發台南囝仔熱情可愛的氣息。

大學讀產品設計時首次接觸金工,她發現人對金屬的物件好像會特別喜歡,收到金工禮物時的微笑常常特別燦爛,「可能跟我家裡是做吃的有關,我們都很喜歡看到別人收到或吃到自己親手做的東西,他們的喜悅會讓我們特別滿足。」日劇《深夜食堂》的老闆,透過食物表現對每位客人的貼心與溫暖,她觀察到,做吃的這行業除了透過雙手料理外,更要加「心」來調味,這樣經營才能長遠並與眾不同。

陳小加的成長環境除了食物飄香,不知名的金屬加工物件與鐵皮工具箱也是童年裡的重要記憶,從事黑手的父親,是用雙手操作手工具及機械進行工作者,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度過許多拆解與組裝的時間,動手做的樂趣以及專注理性的態度就在父女的相處時光中養成。

我想,影響我的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也與我的專業『設計』與『工藝』不謀而合。

與金屬相識到相伴的工藝之路

金屬的表象或許是冷硬的,但經由退火、鍛敲、染色等技法加工後,會柔軟、會形變,甚至跳脫既定樣貌,這過程就像是成就新的自己。

此外,她對每樣金屬的摸索研究也樂在其中,「我喜歡每種金屬的獨特個性,製作過程就像是待人或戀愛般,順應它的不同個性而發展。」陳小加說,每種金屬的硬度、延展性、可塑性、 熔點、呈色、光澤等都不同,處理技法必須所差異,要先了解它才能駕馭它。

尤其對「錫」特別著迷。

「錫是所有金屬中特別有個性的材料。錫很柔軟,用小刀就能切開它;熔點低、在常溫時展性非常好;銅跟銀焊接失敗還可以再加熱,錫對溫度卻很敏感。材質特性是缺點也是優點,代表它的可塑性強,質地雖軟易受傷,但跟使用者的情感連結卻更緊密。」陳小加還說,物品經使用產生的痕跡,是人跟物之間的情感交流,即便敲到、凹陷了,也如同受傷的疤痕,是使用印記、代表存在,以及物品跟人之間的聯繫。

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都是每個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人的用物習慣跟喜好勉強不來。

她的自在反應在創作上,「獨白系列」茶道具,以錫為材料,茶壺跟茶倉蓋上停歇了一隻黃銅小鳥,素樸的表面與簡潔的線條反應沉靜心定的力量。「璞系列」的茶倉與花器,鍛敲與捏塑手感營造一種無所求的氣息。陳小加的作品自由度很高,不會硬性定義使用用途,「不論是物品或是使用者,都不該被創作者限定。」陳小加說,她看重每項材質的本性、尊重每位使用者的不同,「怎麼用」,應該由物件的擁有者自行界定。

身為金工創作者,創作媒材不喜歡設限,除了常見的銀、錫、銅、鋁、鐵等金屬,錫也是主要的創作材料,陳小加的金工不限於飾品,茶具、擺件、花器、刀叉等生活物件的比例頗高,「這樣才能讓金工接觸更多人、貼近人的生活。尤其是錫無毒無味、不易氧化變色,還能淨化水質,做為茶具最合適。」自己私下則是熱愛挑戰複合媒材的創作,複合媒材的嘗試總能讓陳小加看見金屬另一種生命狀態,金屬結合實木、玉石等異材質,能賦予金屬質地更豐富且獨特的情感。

▲「獨白系列」茶道具使用純錫打造,設計發想來自「台灣茶」,簡約形體烘托錫器的樸實光澤,用以寓意臺灣茶如水墨留白與灰階的意境。©JIAJ生活物件

▲這是陳小加實驗性的創作,從窗花的倒影為發想,用銅做蝕刻、以珠寶鑲嵌的方式填入發泡材,象徵在冰冷的鐵窗裡也有溫暖。

▲客製化的茶器加入跟皮革結合的巧思,和在光復新村的隆鞄工坊合作,為錫杯穿上溫暖且精緻的手縫皮衣,讓金屬茶器變的更有溫度與彈性,不但適合一般的熱泡方式,脫掉皮衣後,夏天時便是冷泡、啤酒與紅酒的最佳良伴。 ©JIAJ生活物件

▲「掛花_花器」以錫結合實木,用木材的質樸承托住金屬的冷冽。©JIAJ生活物件 

機械與雙手的結合,+J的工藝解讀

一直以來很喜歡透過自己的雙手創造東西,金屬工藝的「銼修」、「研磨」、「鍛敲」等技法,需極大的專注力與耐心,對我來說,創作一件作品的過程,就像是與自己的對話跟修行。

而這趟修行,在擁有向內對話的能力之前,必須先走過一段師徒的學習與歷練。大學老師龍宣煌是傳統的首飾金工師傅,教法嚴謹替她紮下技法基礎;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曾永玲從多元化的媒材觸發設計的開放思考;錫藝大師李漢卿的傳藝更像是切磋,除了基本技法更多的是做法上的嘗新,「李漢卿老師很懂變通,像是部分重複的製程會自己設計機具、透過機械化快速完成,沒有非得恪守過去做事方法的包袱,使這項傳統產業更加活絡。」在李漢卿身上,陳小加學到——工藝,除了出自雙手,也要有量產製作的思考,才會長久。

▲日本清客堂與秋山堂特地來臺與瑞興錫舖進行跨國見學,身為李漢卿的學徒,陳小加也特地南下參與這場日台錫工藝的文化交流。©JIAJ生活物件

▲陳小加很欽佩李漢卿錫大師的創作態度,一種不需張揚、默默做的精神。她今年參加文博會的展出之後,對於安靜做事的態度有了更深體悟,因此縮減工作室的開放時日,把時間跟心力還給創作。©JIAJ生活物件

因此陳小加的創作不完全是純手工做法,而是區分「作品」與「規格品」、「禮品」,適度加入工業加工縮短製程以及落實標準制作流程。過去的製作一直以「作品」為主,百分之百雙手打造,但必須用較長的時間來換取,以感性手法為主,藝術的成分多了一些,實用性不一定在考慮範圍,是完全開放的自由藝術創作。

進駐光復新村的這一兩年,她慢慢察覺藝術創作的市場並不適合這裡,她因為喜歡光復新村的環境,選擇與工作室安居在群數環繞的老屋中、從事創作,販售雖不是她的主要目的,卻也希望假日來此處的親子家庭、觀光人群能夠親近金工藝。

「商品要讓人想要購買才有其意義,通常一般人會從單價不高的品項入手,但手工的成本太高,加上我一個人做不了多少,所以發展規格化產品,加入工業加工輔以手工修飾,把手感部分強調出來。」陳小加說,透過模具製成後再經手工敲打,一樣能保有手感,也能因應需求少量製作。另外她也運用電腦科技輔助製造塑形,結合手工製作批量生產,計算材料價格與製程技術、時間等成本要素,來掌握售價範圍,以推出小巧簡單、紀念性的「禮品」,如擺件、筷箸置、書籤。

▲各種造型的金屬筷架,透過工業加工塑形,是陳小加設計給金屬愛好者的入門款。©JIAJ生活物件

▲「我同時重視產品的存在性。工藝品之所以勝過工業產品,在於它的手工價值,在機械製成品上加入手工做出變化性,不會那麼快被複製,可以拉長產品的生命週期。」 

現在的工藝在過去的年代是當時的科技,所以說不定現在的科技在未來,也會變成一項具有價值的工藝。

 

以往我們認為的工藝,應該是像日本職人秉持手工敲打、削磨等,所有功夫都來自於職人之手。但在數位時代下,工業科技確實便利了製造,工藝不斷受到科技的衝擊,陳小加認為,與其抗拒倒不如與之接軌,「我認為新一代創作者,需要學習並了解數位科技與媒材,才能掌握數位科技的優勢。」利用數位做法精確快速、縮短製程且造型自由的特性,結合傳統工藝精神與技法的美感,是當代職人的新價值。

▲「窗花_擺飾」,將傳統窗花的形貌進行設計轉換,利用雷射切割取下外型,再以手工鍛敲成型,可當盤子、擺飾或花器。©JIAJ生活物件

▲JIAJ的金屬物件還有一個特色——不經限定的產品用途,可以依照個人習慣去決定物品的使用方式,例如這個名為「變形記」的花器也可以是盛盤。

見學觀察家:「博森設計」潘龍分享

關於職人的量產課題,一直是潘龍關心的議題。如何維持手作品質、又能產出一定的量以符合銷售成本?是過去許多工藝家很難克服的題目,但這次的採訪,我們在陳小加身上找到答案。

形體生成不再使用傳統的裁減鑄造方法,而是用模具加壓塑形,透過工業製程與加工技術,可以加快物件的製作時間跟提高產量,最後加入手工技術、修剪研磨體現手感。「其實不一定是『純手工』才能稱作『工藝』。」潘龍說,結合手工主要是創造差異化與獨特性,替產品加值。「我們去日本燕三条參訪鑄造工藝,看見許多職人仍秉持雙手敲打鍛鐵,甚至台灣許多傳統工藝像是苑裡的藺草學會、楊莉莉青花也都還堅持『純手工』 的做法,不以價格為消費考量,購買的是其工藝精神與態度。」

「我小時候家裡是做鐵工的,即使現在從事室內設計,與金屬工業的結緣也特別深。」潘龍說他每年都會去文博會挖掘工藝,去年在文博會結識了富山縣高崗市「折井銅著色」的折井宏司社長,今年他發現文博會特別與日本著名工場開放日活動「燕三条 工場の祭典 」合作,聯合台日產地的職人體驗活動「工藝現場」,是深入製作過程、技術特長的機會,正好當時人在文博會參展的陳小加也有與燕三條職人交流互動,「跨國界的產地交流,可以理解到臺灣與日本的開發製造過程的不同。見識到『庖丁工房』麵包刀的細緻,最開心的是『日野浦刃物工房』的日野浦睦師匠在刀上刻我的名字!」陳小加說,職人相見雖然言語不通,神奇的是,手作工藝的精神依然有辦法互通。

▲陳小加在2017文博會與燕三条工藝職人合影。©JIAJ生活物件

金屬是一種很特別的物質,隨使用時間拉長,光亮的表面會綻放出深厚的色澤,或許就如陳小加所說的,「物件就是拿來用的,使用後一定會出現變化,隨使用方式不同,顏色也會不一樣,這是我們想強調的,物和人之間獨特的History。因為不永恆、所以更珍惜,這樣的對物態度是不是也算是一種永恆?」

▲「博森設計」總監潘龍與「JIAJ生活物件」主理人陳小加合影。

JIAJ 生活物件 JIAJ LIVING ART STUDIO

主理人陳小加,臺灣新生代工藝家。喜歡用雙手打造生活中與情感連結的器物,將生活體驗藉器物創作傳達。藉由金屬物件探討工藝與數位做法,尋求新時代創作的可能性。於2015成立「JIAJ 生活物件」,展售臺灣新生代工藝家作品,並透過教學體驗課程,推廣當代金工工藝。

地址: 台中市霧峰區民族路6號

營業時間:不定休

信箱:jiaj.tw@gmail.com

粉絲團:JIAJ 生活物件 / JIAJ Living Art Studio 

博森設計

「博森設計」由熟悉各種工藝的設計總監潘龍主持,以崇尚簡約設計的哲學,回歸自然事物的本質,將簡約精工發揮到極致。近年來在家居或商業空間的作品都深受好評,以設計作品「Shared Office」、「淡海會館」獲得2016 德國 iF Design Award的肯定,前者同時獲選2015年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工作空間類TID獎。「博森設計」總是能將空間內外的人文歷史與地景串連起來,並利用材質的既有紋理,為業主打造簡約卻不簡單的美學空間。

電話:02-2633-9586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金湖路348號1F

官網:博森設計

Facebook:博森設計 bosondesign簡約美學誌

【撰文:柯霈婕/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JIAJ 生活物件】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工二建築設計事務所》留存時間與自然環境,營造有機豐富的生活型態
玳爾日式空間設計》時間凝結、無國界感的生活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