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推作品 > HOUSE VISION》在可見的未來,尋找家的可能性

HOUSE VISION》在可見的未來,尋找家的可能性

2013年在東京舉行的HOUSE VISION展,是由知名平面設計師原研哉所策劃。而這個意在結合產業與設計的展覽,已將觸角伸向海外,台灣也將在明年舉辦一場屬於台灣的HOUSE VISION。

透過五月展覽的信息發佈會的機會,「綠建築家」與「大雄設計」的設計總監林政緯一起在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所執行的發佈會現場聽取設計師原研哉的簡報,同時採訪台灣的策展人之一謝宗哲。從創意發想、教育傳播與執行現場三方面來看HOUSE VISION的意義。

▲HOUSE VISION台灣的策展人之一謝宗哲(左)與「大雄設計」設計總監林政緯(右)。

創意的發想與實現——日本設計領航者原研哉

在設計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原研哉,除了是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也是日本設計中心的董事長。他既是無印良品的顧問,也是許多設計大獎的常客。他擴大了平面設計的定義,規劃許多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展覽,例如2012年「給狗兒的建築展」,以及2013年的「HOUSE VISION」。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HOUSE VISION TAIWAN「創新與跨域研討會」,特別邀請原研哉進行專題演講,說明HOUSE VISION JAPAN的原型概念。

發起「HOUSE VISION」的原因,原研哉說:「過去的家電如冷氣,冰箱等都是各自獨立的,但是在今天的科技之下、這些物品都能被整合在同一個介面下,與房子結合在一起。經過這樣的思考,我們認為在公開的場合讓各產業、設計師、建築師一起來討論可以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辦了HOUSE VISION展。」

因為生活者對生活意識的想像也必須隨著時代進步而提升。有錢的熟齡市場,也是未來居住環境所看重的市場。

在多數人尚未發現或者體會到之前,早一步洞察未來的發展趨勢、思考各種的可能性、提出嶄新的創意,無疑是原研哉作為設計者最為人讚賞之處。

七種家的樣貌

2013年總共有七組的建築師與產業合作,主辦單位租了台場一塊如棒球場大小的空地,發表了這個成果。透過原研哉先生的簡報,讓我們重新回顧在兩年前所提出的家的樣貌。

當時的會場由建築師隈研吾設計,使用了10.5平方公分的角材盡可能不加工、不切割,直接組合,活動結束後也能拆除再使用,成本非常低。展示的空間使用了帳篷,在帳篷裡做出一比一大小的內部,包括第一棟是由LIXIL家電公司與建築師伊東豐雄所設計的室內空間,是將戶外空間搬入室內,在家裡打造可以烤肉的半屋外空間,利用新技術調節採光與通風,並運用了傳統的「藏」(倉庫)概念,在家的一角設計了高氣密高斷熱性的密閉空間,可以作為不受打擾的影音室等休憩空間。

▲由LIXIL設計的奶油泡泡浴缸「Foam Spa」,是一項利用噴射式氣流的新技術,看似細緻如奶油狀的泡沫,其實具有保溫效果,在展覽現場也可以實際觸摸感受。

第二棟是移動與能源之家,由汽車公司HONDA與建築師藤本壯介合作,設計室內發電機材與因應老人化社會,設計了在家中也能自在移動的電動小車,桌椅也配合這台車的高度,即使不下車,停下來的時候也能當做椅子。而建築上則是三層式的設計,打破了過去明確裡外空間的限制,讓生活動線更加無障礙。

第三棟是未來生活研究會與建築師山本理顯等人的作品,供五百人居住的建築模型。因為現在獨居與疏離化的趨勢逐漸加速中,因此希望透過這樣的設計讓獨居者共同居住在這個社區裡,每個人所擁有的個人空間雖然不大,但有很大的公共空間,如很大的廚房、浴室,居住者可以彼此互助。透過這個擬真的模型,我們可以窺見未來居住者可能的生活樣貌。

而現在大家也發現全面西化後,生活好像少了點什麼趣味,因此由住友林業與藝術家杉本博司合作的第四棟作品,稱為「數寄之家」。將日本傳統住居的美學意識,配合木材的使用,設計出適合現代居住的日本傳統建築樣貌。從入口排列成排的三段式竹帚、瓦片小徑、苔庭到茶室「雨聽天」、室內空間裡的障子、光學玻璃做成的連子窗,以及設計成數學幾何圖形的矮椅。在在將傳統材質與古典元素塑造成適合現代生活的傳統空間中。

第五棟由擅長將紙運用在建築上的建築師坂茂與無印良品共同創造出的是無隔間的生活空間「家具之家」。這個無隔間是指沒有固定的隔間,而是利用收納櫃作為空間的區隔,達到有效的空間使用。擁有七千多個品項的無印良品,販賣的不只是商品,如何提供這些商品組合變化的可能性,同時不只讓有錢人住好地方,讓一般人也能用到好東西,也是藉由這次機會所要呈現的。

第六個「極上之間」是由衛浴設備公司TOTO與YKK合作,建築家友瀨成梨與豬熊純設計的未來完美衛浴空間。藉由新型的土壤與排水設計,壁面綠化,地板也做出窗戶,將四面八方的綠意帶進室內的衛浴空間。

第七的是蔦屋書店與東京R不動產公司合作的「可編輯之家」。讓居住者可以從0開始自己組合適合自己居住的空間形式。例如喜歡在家泡澡的人,浴缸就放在家中最明顯舒適的位置,想要有完全隱私的空間,就設計一個只有自己才能進入而且可移動的小空間。是一個可以實現自己妄想與幻想的未來居住提案。

除了已展出過的這些,原研哉先生在提案說明中也舉了一些新的例子,例如未來的汽車樣貌、共同冰箱、海上交通工具等,或許如同過去不曾想過今日的機器人發展,在不久的未來,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會成為未來的日常生活。

HOUSE VISION在日本雖然才辦過一次,但在三個星期內辦了41場討論會,不只是建築師與廠商,也邀請各界專業人士如人類學家、文學者、社會學家等原本不會將他們與家聯想在一起的人,來共同討論,讓我們的眼界擴展到過去未曾達到的範疇。

原研哉說:「讓建築師與各個產業彼此齊聚一堂思考關於家的可能性,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而現在這個使命與責任也開始從日本傳播到世界各地。」

亞洲各國都有各自非常珍貴的當地文化與傳統,如何將這些善用到居家生活中,也是HOUSE VISION非常重要的議題。因此明年台灣也將提出屬於台灣的HOUSE VISION。

將創意的種子帶進台灣

對於曾親自於2013年前往東京參觀這場展覽感到「amazing」的策展人謝宗哲老師而言,HOUSE VISION能在台灣舉行,是努力實現夢想的開始。

做為建築的專業翻譯者,他先想到的是翻譯這場展覽的作品集,因此便主動寫信給原研哉,提出想要翻譯成中文版的要求,直到HOUSE VISION的主辦單位開始覺得這場展覽的思考不該只是停留在日本或東京,應該要拓展到整個東亞,包括中國上海、北京、越南河內、泰國曼谷、吉隆坡等地,「後來突然想到好像曾收到一封信有個人說想出版這本書。加上我與參與的成瀨友梨是東大博士班的同學,那時他也幫我向主辦單位提議。於是土谷貞雄才想到整個亞洲原來缺的那塊重要拼圖就是台灣。」他回想當時聯繫的過程。從2014年暑假開始謝宗哲與負責向外發展的土谷貞雄開始有了密切的聯繫。

其實雖然說是拓展願景,但其中也包含非常實際而功利的目的,也就是藉由這樣的展覽日本企業可以獲得進軍國際的資料庫。而即使是存在這麼實際性的目的,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知名建築師願意與他們合作?「應該可以歸咎於日本人天生愛做東西的癖好吧!」謝宗哲說。因此HOUSE VISION到台灣就是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所產生的結果。

對自己的能力相當謙虛的謝宗哲,為了讓這場展覽進行得更順利於是找來前輩建築師阮慶岳與美學評論家詹偉雄來共同策展。

日本的原研哉看見日本熟齡化社會所帶來的種種影響與可預見的需求,提出了屬於日本的解答,而這場展覽也讓謝宗哲有了新的領悟:「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建築可以談得這麼寬廣。」

「建築不再只是空間或形式的表達,而是開始探討在其中的生活該是怎樣的樣貌。我覺得這是HOUSE VISION與一般建築不一樣之處。」

從許多建築大師來到台灣舉辦演講或是座談、出版,可以看到,建築已經不是只有專業領域人士才會關注,一般大眾也開始對建築以及建築所代表的精神與意義抱持很大的興趣。HOUSE VISION特別之處即在於看似建築展,但不再是侷限於建築,謝宗哲說:「像這樣的內容它會出現商業雜誌、生活雜誌,引起大眾的關注,而非只是建築雜誌而已。」

對建築的興趣也可以延伸到對家的想法,「我們希望未來大家對於家的關注不再只是問你家幾坪?而是討論是否為節能住宅或是系統感應式的住家。原研哉也提到,當智慧居家出現、變成非常高科技的環境之後,大家反而會開始省思生活的品味、注重手感的物品。因此傳統居住美學就必須被提煉出來,我們在HOUSE VISION看到了日本初步的成果展示,而台灣要怎麼做是我們接下來要思考的。」

▲HOUSE VISION台日策展團隊對談。右起為台灣策展人詹偉雄、阮慶岳與謝宗哲;左起為HOUSE VISION日本創設人土谷貞雄、原研哉(中間為口譯)。

對台灣的願景

現在台灣的策展單位與日本方面正處於如建築師與業主初見面,相談甚歡的狀態,但接下來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要如何媒合建築與企業或業者,讓彼此能夠順暢地激盪出創意、開發出可實現的產品,「這是一個可怕的戰場」謝宗哲說。「目前主要是三位策展人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積極運作,但這麼大的活動,三個策展人其實不夠,我們需要更多衛星策展人,在五大議題分別組成小組,最後收攏起來,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問到對於台灣展的期許,謝宗哲說:「雖然不敢說超越,但肯定會很不一樣。」預計在2016年2月,先做一場文件展,由建築師與企業先討論出想要執行的內容或合作計畫,然後由策展小組來審核是否要收錄在正式的展覽中,2016年10月將計劃做成一比一的成果。「但可能不會像日本第一屆一樣在東京台場的大空地上展示,我們曾想過找一棟並非要拆除而是可以經過整修後使用的空屋,或者找一個需要被都市更新的房子,在那裡實現HOUSE VISION的計畫。」謝宗哲說,「從零蓋起的房子要花費的資源,與展覽所訴求的永續再生其實是相違背的,與其拆房子,不如說是有點類似代謝派所提倡的部分拆除、修補再做增建,賦予建築一個新的體質,繼續延續下去的方式。」

大雄設計的林政緯設計師提出關於台灣與日本老舊建築差異性的問題,謝宗哲說:「日本因為獨棟房子比較多,他們比較容易可以one family one house,但我們的情況大多是one family one unit,每個地方都有居住狀態的差異。」

也許不只是HOUSE VISION Taipei,也有擴大到台南、宜蘭或台中等地方的可能性,塑造成HOUSE VISION Taiwan,都會區之外,相對之下較鄉下的南部地方,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這要看後續企業如何參與了。」謝宗哲說。

設計是思考未來的可能性

林政緯設計師本身也是建築系出身,對日本提出七組建築師與產業合作的展覽模式,覺得很有意思。這個展覽帶給他的啟發是:「建築不只是設計領域,其實也包含了土地利用、都市更新等社會議題。」例如都在思考未來的居住模式如何改變,就像原研哉所提到的日本過去的團地(集合住宅)因為時代變遷,現在變成了只有老人居住的模式,因為當初在蓋房子的時候並沒有想像到之後可能會產生的變化,而產生種種的問題,而HOUSE VISION應該就是想要重新再提出更有遠見的居住空間,思考要如何為實際居住的使用者改變那樣的生活環境,「所有的設計都是在思考未來的可能性,不只是建築,室內設計也一樣。」林政緯說。

「室內設計也有點類似謝宗哲老師前面所說的整修,但是卻沒有太多關於未來性的想像。我覺得HOUSE VISION有兩點很有趣,一是原研哉把無印良品思考的生活美學與產品的模具化變成一個居住市場的概念,重新教育了一般人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是更適合生活、更符合美學概念,而不一定要跟從過去所知道的美學架構。另一個是HOUSE VISION China提到中國人習慣把廚房放在房子最裡面的配置,那樣的配置方式在格局上其實是很難被翻轉的,當然那是中國面對快速發展,用驚人的速度拆房子、蓋房子,所以必須用更快速的方式模組化去製造集合住宅。而台灣面臨的可能是都市中無法被更新的老房子,例如使用權問題等。」

面對台灣種種的居住問題,林政緯說:「我期待能夠從台灣HOUSE VISION看到解答的應該是例如目前大批的五樓公寓,在未來的三十年要如何重生,以及台灣供需失衡的房地產如何被解構。」

▲原研哉(中)與「大雄設計」林政緯(左)、「綠建築家」編輯(右)合影。

明日博物館VI:HOUSE VISION展覽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HOUSE VISION JAPAN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策展委員會:

日本 原研哉、土谷貞雄

台灣 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

活動網站:明日博物館VI:HOUSE VISION展覽

見學觀察家:「大雄設計 Snuper Design」

電話:02-8502-0155、0975-085-752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一路128巷20號1樓

信箱:snuperdesign@gmail.com

官網:大雄設計 Snuper Design

Facebook:大雄設計 Snuper Design

【撰文:Frances/東京HOUSE VISION/攝影:吳佳容、Frances】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創意曼谷,建築見學》DEPT來自學習的信仰,黃金時代裡的建築釀生
柔軟的力量,用愛打造暖心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