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饗宴 > 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三木三器,匠人木道研修基地

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三木三器,匠人木道研修基地

隨心所欲的創意是乾柴燒烈火,熾烈迸著火星子,直到最後一顆熱情跳入灰燼,銷聲匿跡,無人過問。翫賞逐漸失傳的技藝則如輕羅小扇撲流螢,人們憑藉一股閒情逸致駐足張看,倘若沒有策略,羅扇與螢火終究無法成為桂冠與火炬,榮譽無,傳承亦無,技藝在歷史中曇花一現。

這次的木材質採訪企劃,見學館編輯團隊在「澄璞設計」總監莊効澄、「誠豐製材・博森林業」林炯廷兩位的專業引導下,一同走訪位於台中豐原的「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以下簡稱「木創中心」),與楊明津主任、陳誌誠專案經理及其率領的四位木匠學徒相互交流,一窺中台灣木藝產業的傳統與未來。

▲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位址前身是永豐餘紙廠,以三根高聳參天的煙囪為地標,距離豐原火車站甚近。©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

▲(左起)「澄璞設計」總監莊効澄、「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主任楊明津、「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專案經理陳誌誠、「誠豐製材・博森林業」負責人林炯廷合影。

超越百年的木工教育講習所

「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是臺北科技大學於2014年在豐原成立的木藝產業鏈培育基地。北科大前身為1912年成立的「工業講習所」,其中木工科是臺灣木工正規教育的開始,1979年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增設「家具組」,累積超過百年的木工教育使北科大成為培育木藝人才的名校。因為看重豐原當地的木材加工、木工機械、漆藝三項產業特色,便結合北科大的木工教育資源成立木創中心,作為學生實習、培育匠人、研製機械、協助打樣、小批量產作品、向社會大眾推廣木工,以及維繫豐原百年木工產業歷史的大本營。

木創中心提出的發展核心為「三木三器」:大木工、小木工、細木工,木器、木工機器、漆器。參與學員包括大專院校學生、社會人士、設計師、建築師、技術員、工程師、經營者、企業家等。

▲楊明津主任擁有豐富的木工教學經驗,曾在臺北科技大學、高職高工家具木工科擔任專任教師,亦是國際競賽木工職類裁判長,木業公司顧問及精準室內工程公司負責人。       

▲陳誌誠專案經理擔任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兼任講師,專長涵蓋電腦輔助工業設計、電腦輔助製圖、機械工程、視覺傳達、建築設計等。

北科大學生在校醞釀出創意後,接著來到木創中心進行工程面檢討。木創中心不斷強調,任何設計創意都需要進行工程落實檢討、小量生產與展示推廣等階段,舉辦木藝設計實習營也是為了讓學員的創意接軌木藝產業鏈,讓作品可以在各環節走一遭試水溫,淬煉成熟度與可行性,而不是在自己的領域構築象牙塔。

嫻熟的技術如果沒有開發產品,一輩子盡忠職守也沒有生意。

「現在木藝文創都像辦熱鬧的,一開始覺得很有趣,後來沒有行銷策略和銷售通路,賣不動就覺得不有趣了,淪為一場遊戲一場夢,所以要形成一個產業不是一個創意那麼簡單而已,創意要落實成創新產品、創新價值,中間過程是最辛苦的,珍貴的經驗需要教育、傳承。」楊明津主任說道。

栽培人才,孩子們來接班吧!

然而,豐原想復甦木產業榮景卻也面臨不少瓶頸,譬如農地太多,在農地設廠比例高;其次,產業外移,台灣只剩小量生產,大量生產移往越南,越南台商人才需求激增;最主要問題還是年輕人不肯接班,人才斷層造成技術青黃不接。

楊明津主任表示,做室內裝修固定班底是關鍵要素,因為木工種類多、分工細,有默契、值得信任的工班,可以保障品質、增進工作效率。再舉日本秋山木工學校為例,介紹秋山利輝的匠人訓練制度,包括不分男女都要剃光頭、不能使用手機、不能談戀愛等,雖然嚴厲,卻訓練出大受產業界推崇的一流匠人。

「現在不肯吃苦的不只小孩,連父母也是,希望孩子去坐辦公室賺輕鬆錢。不過,你也要看自己的孩子適不適合,說不定就是喜歡摸木頭,要避免教育投資浪費。」

針對地方木產業老化、萎縮議題,陳誌誠老師表示,豐原木產業鏈企業超過百家,分散在蜿蜒小路的農地之中,沒招牌、沒名片,都做老客戶為主。拿起一隻隻木材動物模型,陳老師說這是一對小夫妻接手家族事業,憑藉熟練度用手工鋸木製成,他常拿起這樣的小作品向學生說明成本觀念。

「沒有人要買也不用開發了,要在作品中清楚表現特色,要懂得加工技術,瞭解學習形式,找到銷售管道。」

台北有許多木工教室,宜蘭、嘉義等城市也都在積極發展木工,不同的是,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透過完整的策略擘畫,一步一腳印地推動木產業鏈各環節,儘管人才、資金等方面問題還是困難重重,木創中心的老師、學徒與學員堅信,只要豐原還在,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

未來匠人「木道」研修日誌

「我是嘉義人,北科大工業設計系家具與室內設計組學生,現在在木創中心擔任工程師,負責帶領學員學習木工結構與量產商品,因為是向社會大眾招生,每個人的天份與理解方式都不一樣,適合的教學方式也各自不同,所以要多加傾聽、聯想,用學員聽得懂的語言溝通解釋。兩年前木創中心剛成立的時候,這裡的門窗都不能使用,是東勢高工的老師帶著學員一起修繕的;我負責製作工作台,一個人半年內做了40幾張,很擔心做不完,現在每位學員都要做自己的工作台,是大家的作品。

木工的分類很多,從小物、傢俱、室內裝修到建築設計,各種項目我都希望可以多接觸、多學習,再從中發掘自己最想要做什麼。木材是活的,有不一樣的顏色和特性,沒有好壞之分,端看你怎麼處理,處理得好也可以跳脫原本的價值。在機器動下去之前就要先想清楚動作,動下去木材只會變短,無法接回。做木工講究耐心、細心,磨刀也不同於磨菜刀的霍霍快速,技術在身,自己要思考怎麼使用,為生活創造加值。」

——洪志寬(27歲)

「我是台南人,高職讀機械製圖,二專二技唸室內設計,由於媽媽在台南職訓組認識專門培育選手的老師,經過一番學習操練,我順利通過技能檢定,成為傢俱木工選手。接觸木材和製作木材不一樣,作品成型為『成品』後的感動與成就感,會令人有更強烈的動機想進一步發展。

挫折多半來自參加比賽的時候,剛開始訓練時沒辦法在規定時間內做完,因為我做得很細,導致速度不快,跟我個性也有差,比較慢和溫。我在木創中心附近租房子,每天早上八點上工,之前沒有學過車床,如果假日有開課我就去跟學長一起學。術業有專攻,這裡的學習有老師帶,也重視互相切磋琢磨。未來希望可以多做設計,並自己製作出成品。」

——許景翔(25歲)

「我來自台中,讀電子科,因緣際會來到這裡,剛進來時是一張白紙,以行政工作為主,現在快一年了,雖然熱的時候很熱,木屑噴得滿身滿臉,還是覺得做木工很好玩。我之前學過陶藝,發現做木藝時間拉很長,如果做得成功、漂亮,成就感也差很多。電子背景讓我能多思考如何與木工做複合性搭配,從前同學也會跟我請教設計點子。

我還有很多技術要學,要繼續充實自己,多學多做多接觸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不限定特定風格。辛苦一點才學得到東西,家人都很支持我,未來希望開設自己的木作工坊,把所學的木藝靈活貫通做搭配。」

——陳柏元(23歲) 

「我來自新竹,北科大工業設計系家具與室內設計組學生,班上同學多數走室內設計,只有我跟另一個同學對做傢俱有興趣,可是因為不是選手,缺乏學習管道和人脈資源,心中一直留有遺憾,畢業後直接去當兵,退伍後決定繼續追做傢俱的夢,透過朋友的推薦與基隆廠商的指派,兩個月前我來到木創中心接受訓練,主要任務是幫廠商畫室內設計案。從前我也曾在學校工廠打樣製作,但成品和想像落差懸殊,我想做的傢俱成本太貴了,根本負擔不起,希望來這裡多加強工程面專業能力,也想多貼近產業,如果跟產業距離太遙遠,你畫出來的圖不知道可以實踐多少。

不會苦啊!因為沒有什麼選擇,你就是被這個東西(木工)感動,做其他事情也不會這麼投入。我的夢想是當一個小小的韋格納,做一件讓自己很自豪的傢俱作品。」

——潘穎(24歲) 

▲北科大學生常在寒暑假來到木創中心實習,紮實檢討木工技藝。

▲學生作品除了工作台、陀螺、器皿,也有趣味的木頭人模型。

豐原的歷史資產,傳統漆藝技法

《說文解字》:「桼,木汁。可以䰍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

1916年日本漆藝職人山中公在台中開設「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以供應日本漆器原物料產品,因此大豐原地區從日治時代起就發展成漆業生產基地,加上木產業蓬勃,木與漆的結合促使本地創立許多小型企業。近年來,漆業同樣面臨技術外移問題,經營生漆的廠商所剩無幾,漆工藝逐漸消失中,為了讓本地木業有鮮明的特色,「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也試著將木器和漆藝做結合,藉由推廣教育希望更多人理解,以保存這項歷史資產。陳志誠老師特地為我們示範了日本傳統漆藝技法「蒔繪」,這項技法是利用漆料的黏性,在漆器上塗刷金、銀色粉繪製紋飾,待乾燥後固定圖樣,讓木器上呈現不同的繪畫效果。

▲示範「蒔繪」,首先將生漆塗抹在葉片,再拓印葉脈紋路到木材上。

▲塗抹色粉或灑上金箔,乾燥後再用掃筆把餘粉掃除即完成「蒔繪」。

無垢木職人林炯廷的見學觀察

協助本系列木材質企劃採訪的林炯廷,由於家族多年供應日本神社無垢木,也一直是台灣許多人尋求木材質原料的諮詢對象。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特地從台南開車前來豐原,我們非常感謝他的協助。看見豐原這裡有著這般有系統的「木業中心」,並用心在做歷史資產的傳承與教育工作,林炯廷從採訪之初就感到非常興奮,看到年輕學員們的學習拼勁,讓他也相當佩服。

林炯廷表示木創中心原本是永豐餘企業的造紙廠,歷經數十年的使用後,這些老舊建物經過老師和學員們的努力,透過手作進行修補並成為木創中心的教室和宿舍,這樣的合作方式非常值得肯定。永豐餘企業基於回饋地方,不僅提供場地還捐助部分機器設備,他們的用心真的要受到讚揚。而楊主任和陳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南北奔波作先鋒也真的令人感佩,這份想傳承歷史技藝資產的用心,讓林炯廷也想用行動來支持他們。

對於結合豐原本地特色和技藝,以強化木業中心與其他木工教室的差異化,林炯廷認為這樣的作法的確相當可行。「豐原椪」透過車床手工做出滑順的曲面,表現在地特色又能賦予機能,這樣的產品的確能彰顯豐原在地特色。木創中心以提供產品開發的打樣服務出發,不但能夠磨練學員們的功夫和開發能力,也符合台灣目前產業的需求。如果能以精緻少量的商品打樣服務,同時提供豐原本地的漆藝和下游加工服務,不但能活化原本沒落的小型加工坊,也能完美傳承木作技藝,楊主任和陳老師等人的企劃的確相當有遠見。

▲木創中心著眼豐原地方風俗,開發迴紋針收納盒產品「豐原椪」。

林炯廷對於木器上的漆料使用也分享他的經驗,許多人喜歡使用木製食器,為了外觀保護會用亞麻油、橄欖油來浸置取代以生漆來塗佈,然而如果為了美觀要加上顏料或裝飾,日本漆器的發展經驗已經是世界頂尖。經過蒔繪的漆器是高級工藝品,過去一直是貴族人士的日用品,隨著時代發展,漆器逐漸成為庶民使用的餐具,並且相當廣泛普及,漆器(Japan)甚至成了日本的代名詞,日本漆器的顏色全部由自然界的礦物和植物中萃取出來,因此只有黑、朱、黃、綠和青黑等五種顏色而已,加上不同的技法等裝飾,才成就日本漆器的華麗與質感。

雖然無垢木能夠保留木質的原味和色調,但經過漆料塗佈後的木器卻能夠產生更多變化,並表現一個文明的發展進程,林炯廷很推薦大家去日本時,可以透過品賞並購買漆器來認識這項工藝的美,從認識並使用產品開始慢慢找回這項歷史資產,或許能更貼近文創產業的未來發展。

▲從小接觸木工手作的林炯廷,現在也開始教育小孩自己動手作書架等簡易家具,對於木創中心學員示範的木陀螺製程也相當感興趣,在安全性的完整顧慮下,這是可以激發小朋友親近木作的課程。

▲林炯廷表示利用手作完成的木陀螺,再以砂紙將表面磨光滑完成,成為最佳的無垢木玩具,這類的小玩意和積木等等木製玩具,已是國外許多家庭必備的安全玩具,希望小孩回歸自然和樸實的童年,而不是每天沈浸在手機等電子裝置。

▲木創中心的學員示範刨木,林炯廷表示這是日本「大工」的基礎,每年都會舉辦研習和比賽,追求最極致的刨木皮技術。

▲利用刨刀將木材表面的氣孔刨除,使表面光滑,可免除上漆程序,成就無垢木材料。刨下的木皮比想像中柔軟、潤澤。

澄璞設計莊効澄的見學觀察

身為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秘書長的莊効澄總監,一直對於如何培訓室內設計人才在茲念茲,特地參與此次見學,讓他感受到台灣職人教育的可能性,也對身為室內設計界前輩的楊明津主任感到深深佩服。現行裝修實務界最擔憂的是人才斷層問題,楊老師除了看見這個困境,也懷著對豐原在地的情感,糾合所有資源成立木創中心,這份努力真的值得讚揚,也是身為後輩的他學習的好榜樣。

在觀摩木創中心成員示範機具時,「澄璞設計」總監莊効澄提醒,拿刀有基本姿勢,不要看學徒操作得很輕鬆,都是經過長期訓練、熟能生巧。過去莊効澄學過木工基礎,加上身為長期與工班合作,他觀察農業時代傳統木匠講究學徒制,跟隨老師傅學藝至少要練功三年六個月,學習者常因年紀太小操作力氣不夠,直到學徒成年強壯才有足夠的力氣刨木製具,所以有些老師傅會說剛退伍、有良好的體能成熟度,去接受木工訓練是最好的。

莊効澄分析,老師傅在工作型態下教學,口耳相傳老手藝,培養出濃厚的師徒情感,這樣的工作場域是工作也是學習,但學徒卻沒有太多餘裕思考演練步驟與創意發想。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有足夠的機具設備,作為各年齡層學員學習的後盾,有了機具補足力量,便可以發揮更多時間比例在創意面上。

莊効澄總監對木創中心學員訓練的方式印象深刻,教學重視讓學員充分了解木材的特性再去實際操作。「現代機具設備發達,如果考慮進行量產,全手作耗費大量時間及精力,因此利用機具去協助木工生產是重要的事。」

木創中心結合木材與漆藝,聘有專業老師指導,這是不同於其他木工教室之處,不僅保留地方文化特色,也使木工教學更趨完整。此外,向社會大眾開放招生、推廣手作工藝,讓民眾不但能接觸到木藝作品,還能進入操作場域接受教育。

「若能瞭解製作的各項細節,大家也會更加尊重、珍惜手作品,對設計產業有莫大幫助,促進木藝產業生態良性發展。」莊効澄說道

▲莊効澄見學木創中心的重點項目「木工車床」後,覺得這是是坊間木工教室少見的專業課程,也很適合室內設計從業人員來學習,透過理解木工基礎更有助於實務工作時與木工職人們的溝通。

▲木創中心學員示範切割木榫,莊効澄表示這是相當重要的技術傳承,最近在見學許多日本時期建築和民家修復時,也常常看到不同的榫接技法,希望日後能多加利用。

▲木榫結構組件,可以從最簡單的基礎衍繹出多種變化,這之間的巧妙全是手作職人的功夫。

見學館編輯團隊這些年安排過許多國內外木材質見學,許多專業職人與我們分享時,都認為今日匠人需要著眼的,不僅是磨練精細手工、投資先進機具,或是日本傢俱職人秋山利輝首推的「涵養一流心性」爾爾,為了能讓人才、設計品與產業生根綿延,更需要商業機制媒合產業鏈與銷售管道,唯有開拓市場、獲得利潤,才能善加滋養人才與木材,如同植物根系緊抓沃土,齊心無畏,繁榮向陽。

「我從十六歲開始使用的這把鉋刀,花完我從師傅手裏領到的第一筆工資一千五百日元。我曾經使用這把鉋刀連續刨了一週的櫻花木,櫻花木的質地堅硬,沒有很大的腕力是刨不動的。剛開始因為不習慣,鉋刀老是不聽使喚,因為沒辦法只好將它綁在手上。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才掌握身體連同鉋刀一起推動的竅門。

要熟練使用工具,你必須親自去操作。只有反覆練習、直到覺得鉋刀彷彿長在手掌上一樣,能夠巧妙運用自如時,才算是真正學到家。當然,全神貫注也很重要。當你氣沈丹田,往肚臍方向用力拉鉋刀,耳畔響起『嗖』的刨花抽出聲時,你會覺得眼前的木頭紋理、手感和木箱都格外誘人。」

——摘自《匠人精神》・秋山利輝第45頁

豐園北科大木創中心

電話:04-25132677

地址:台中市豐原區豐勢路一段551號

官網:www.cowtai.com

Facebook:木創中心

 

見學觀察家:澄璞設計

電話:03-317-1256、03-325-4789

地址:桃園縣蘆竹鄉經國路900號5樓

官網:澄璞設計

Facebook:養生宅

 

無垢木職人:誠豐製材.博森林業

地址:台南市善化區嘉北里茄拔1-10號

Facebook:無垢木博森林業

【撰文:蔡舒湉、France Wang/攝影:吳佳容】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日本關東建築走讀,見學分享會的專業交流
一郎木創》堅持無垢工序,訴求純粹的品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