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DESIGN AWARD 2016》建造應該留給未來的建築,千葉學教授的優良設計
舉辦已超過60年的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由於越來越多台灣設計者參與,主辦單位「日本設計振興會」相當重視海外宣傳,此次在台灣的說明會除了由事務局說明完整參賽流程外,還特地邀請東京大學教授千葉學先生前來演講,分享他近年來的作品,從計畫調查、設計發想到圖面討論等專案細節的構成,千葉學教授提供了許多值得設計者思考的觀察角度,可以作為設計者對外提案的方法,並轉化成為日後參與各種國際競賽的基礎。見學館編輯團隊與專注於日式空間設計的「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特地參與這次活動,也就台灣設計者關注的議題提出詢問。
演講之初,千葉學教授特別以日本著名導演森田芳光的電影《家族遊戲》場景開場,從這部1983年的經典黑色喜劇,以極為特別的住家長桌形式,表現出當家族所有人以這樣突兀的形式每日聚集時,餐桌的形式已影響相處模式和連結性。這樣的開場讓在場所有人都莞爾一笑,也感受到千葉學教授能以平淺絕妙的舉例帶領大家進入深奧建築世界的用心與魅力。
千葉學教授是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教授、並同時也經營千葉学建築計画事務所,不同的身分和歷練讓他的設計作品相當多元,他在現場和我們分享了幾個好案例,包括「工学院大学 (Kogakuin University)総合教育棟」、獲得2016年日本建築學會大賞的「大多喜町役場」、獲得包括日本建築家協會賞等多個獎賞的「日本盲導犬総合センター」、東日本大震災建築家的復興活動組織「Archi+Aid」,以及些許東京都內的住宅案例等,讓現場的聽眾從他的演講分享中獲得許多助益,包括做設計的思維以及重要的方法論。
▲獲得2016年日本建築學會大賞的「大多喜町役場」,舊建物是1959年由今井兼次建築師設計完工的混凝土建築,由千葉學教授針對舊建築進行改修,並同時增建新棟建物,將大多喜町當地既有町屋屋根的設計概念,融入到新棟天花板的設計裡,創造出開放通透能享受自然光照的象徵性空間。(via 日本建築學會)
▲獲得2014年村野藤吾賞的「工学院大学 (Kogakuin University)総合教育棟」,強調建築設計的「Connect」和「Disconect」,透過四個「L」型建築的多種排列組合方式,讓空間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交流。千葉學教授並透過金屬沖孔的設計,讓建物隨著光線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讓校園更加充滿活力。(via 村野藤吾賞)
在精彩的演講會結束後,見學館編輯團隊與「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一同採訪了千葉學教授,請他分享更多設計作品和細節,並請教他關於Good Design Award的評審規則等事項。
見學館編輯:恭喜老師所設計的自行車停車場,剛剛獲得BDA賞(Bicycle street Design competition AOYAMA),據說這個競賽是指定您來參加?我們很好奇您為什麼會想要參加這個競賽?
千葉學教授:
現在日本的建築師大部分都做建築比較多,比較少有機會去做到都市規劃的部分,但是比如1960年代,當時日本很多建築師都頻繁地討論都市的未來、都市的願景,當然也是因為當時時代背景,日本要走向一個經濟高度成長的時候。慢慢到現在,都市的發展已經成熟、飽和了,好像建築師就不太會去談都市的未來與願景,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工作上把建築做好就好,但是我不喜歡這樣,我希望可以思考我們的未來如何、都市的狀況會變得怎樣,所以我接到BDA的邀請時,對我來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以透過這次的自行車停車的規劃,對我來說是一個起點,透過這個設計可以散布出一個訊息,或許也可以對整體的都市規劃傳達出自己的理念。
見學館編輯:老師剛剛所分享的「日本盲導犬総合センター」,據我們了解那塊建地原本是日本奧姆真理教的基地,對當地來說有很多不好的記憶,業主(當地人)應該是不希望保留那段歷史記憶,當時在勘察建地的時候,是否想過要抹去那些歷史還是有刻意要保留什麼下來?
▲獲得日本建築家協會賞、BCS賞(日本建築業協會)、AACA賞優秀賞的「日本盲導犬総合センター」,以開放式的空間設計讓導盲犬的培育和安養,都能在良好環境下受到完善照顧。建築架構以犬舍、門前大草地為基準,最大目的是功能性,以及連結當地自然環境,一般遊客可在圍籬觀看訓練過程,整個園區都要是訓練的園地,狗狗套上韁繩就要知道自己是有任務在身的導盲犬。(via 日本建築家協會賞)
千葉學教授:
對於當地人來說,兩者皆有。想要抹去記憶的人認為那段畢竟是負面的歷史,很多當地小朋友到外面去,人家問到家住哪裡,地名一說出來,大家就會聯想到奧姆的基地,因此對小孩來說是個不太好的影響。確實有很多想要抹除這段歷史。但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存在的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時那裡有留下一些石碑,現在也仍保留著。我在設計這個案子的時候,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也就是我並沒有刻意要保留或者抹殺。只是我覺得藉由這個地方帶來一個新的活動,當地居民也因為這些活動而覺得很高興也可能為地方上帶來新的變化,加上這個地方不管是否曾經存在過奧姆真理教,這裡就是一個風景非常漂亮的地方。這裡以前是畜牧開墾地,本來就存在一些人與自然、與動物相處的模式,所以在這個案子裡的一棟棟小木屋,是當地原有的建築樣式,我把這些當地的形式放在這個案子裡面,盡量發揮人與自然的優點,所以並沒有特別要去彰顯或是抹除。
見學館編輯:這個案子除了是訓練導盲犬的地方,似乎也有設計要安置退役導盲犬的場所,但是就我們理解,住宿與學校這兩種需求,應該是不太一樣的。千葉老師在設計這個案子的時候是不是本身對狗很了解?或是愛狗派?在設計上是不是有特別的考量或是講究之處?
千葉學教授:
我原本就很喜歡狗,但是沒有養過狗。接下這個工作之後,與訓練師、身邊養狗的人有過很多討論,所以也慢慢的對狗越來越瞭解。對這些退役犬的照顧部分,我花了很多精神來規劃牠們住宿的地方,因為第一牠們身體已經變得很虛弱了,走路很容易跌倒、受傷,例如在設計的時候要考量到地板的材質,讓牠們不容易跌倒,或者萬一牠們跌倒的時候也不容易受傷,不然牠們一跌倒可能就會骨折、很難再恢復。另外,這些退役的狗以前長時間和人類一起居住,牠們很習慣住在一般的房子裡,所以規劃牠們住的場所時,就會跟訓練犬完全不一樣,盡量接近一般人家住宅的內部空間。例如他們可能很習慣住在廚房桌子下面,所以我們就設計了像是廚房的地方讓他們可以睡在下面。我們針對居住空間是完全分開設計的。
▲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並理解導盲犬的培養過程,日本盲導犬協会經常會在「日本盲導犬総合センター」舉辦活動,讓更多人第一線觀察並參與。(via 日本盲導犬協会)
當初在分配這些小木屋位置的時候,著實很傷腦筋,因為裡面有訓練犬、退役犬,也有要分娩的母狗,沒有人知道這些相關位置應該要怎麼配置才是最理想的。後來規劃出來退役犬的小屋是在基地的正中央,方便工作人員可以很容易關照到牠們;分娩的場所就放在離入口最遠的地方,但是卻是離動物醫院最近的。所以每一個犬舍之間的相互距離我們都花了很多的心思規畫。
但是除了剛剛這兩個是比較明確的地方之外,有些剛生出來的幼犬可能還想要跟媽媽在一起,我們就會盡量讓他們親子住在一起。因為我們有很多空間可以使用,這個部分就會依照狀況臨機應變、做不同的規劃。
見學館編輯:日本有一些Share Space,例如得到2015年GOOD DESIGN AWARD的秋田Share Village,是透過改造古民家,讓住在都市的人每年繳一定的費用作為維持營運的資金。老師也提到很多建築師會到地方去活動、地方創生,或是一般人移住的新嘗試,從老師的觀察來看,日本會有這樣的趨勢?
▲由幾位年輕人武田昌大、丑田俊輔、坂谷専一規劃的古民家Share Village,將位於秋田縣133年的茅葺古民家,以「群眾募資」的方式建立「村民制度」募集每年維護費用,並號召都市居民前往參與,讓老舊建物獲得新生與永續,因而獲得2015年GOOD DESIGN AWARD特別獎,這項計畫於2016年也擴展至香川縣三豊市的仁尾町。
千葉學教授:
老實說,我最近也剛好在研究這個現象。我覺得這個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個是從人來說,過去幾十年日本的發展有點太過於集中在東京這個城市,好像大家都覺得「我一定要到東京才能賺錢、才能過好的生活」,但是經過幾十年來,大家慢慢發現到了東京之後生活好像也沒有過的比較好,心裡就會產生一個問號「我真正要追求的生活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理想的生活?」年輕人開始慢慢有了這樣的念頭,開始覺得可以有一個不同於在東京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開始往外找。
另外一點從都市來看,以前這些地方都市都努力的想要成為第二個東京,覺得要發展經濟、要變得和東京一樣,可是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地方成功,大家都沒辦法變成東京,所以大家開始回頭想「是不是當我們自己就好?找出自己的特色,然後發展這個地方特有的事物」。這兩股趨勢在最近慢慢的會合在一起,所以我們會看到比較多返鄉的現象。
見學館編輯:老師目前有在做這樣的計畫嗎?
千葉學教授:
我現在在做的一個案子可能與上述所說的並不完全相同,現在有一些人住在東京,但是在瀨戶內海蓋房子,雖然平常生活還是以東京為重心,偶而才會去那邊住,當他不住在瀨戶內海的時候,就開放給當地居民利用,例如當作觀光景點或是讓居民在裡面辦活動之類的。我想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帶動當地的觀光,去吸引外來的人口。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在幾年在地方都市幫一位醫生蓋了一間小診所,醫生最近跟我說,診所發展的還不錯,想要再擴建,蓋一些提供給高齡者使用的設施,那地方可能就會慢慢的發展出一個像是醫療村的規模。這個例子帶給我的感想是這些地方都市漸漸不再想要變得像東京一樣,年輕人也不再以去東京為唯一的目標,他們比較著重在深耕當地,讓地方慢慢發展起來,這也是最近比較明顯的趨勢。
朱志峰總監:老師您好,我是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的理事長,這次知道千葉教授是台灣的評審員之一,特地代表協會來請教千葉教授,以一個海外參賽者的角度與立場,想知道評審團是如何評斷每件作品?參賽者除了提供照片來呈現作品外,該如何以文字敘述來表現說明作品?可以給予參賽者一些具體的意見?
千葉學教授:
由於報名是以全線上機制來執行的,參賽者每一個作品顯示的頁面主要照片是三張,但可以藉由上傳平面圖等附屬資料來輔助說明。站在評審的角度,當然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資料,包括照片、圖面還有與建築的背景關係。是基於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來做這些設計,我覺得背景是很重要的。有些東西眼睛看到就能了解的,可以看圖片就好了,但是建築是針對什麼人而提供,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設計,對我來說這才是比較重要的資訊。建築或室內設計,要著重的是可以帶給社會什麼樣新的價值,我覺得這些比表面看起來漂亮的呈現更重要。
朱志峰總監:所以這意謂設計者寫出來的概念就格外重要了,得要完整表現出這個設計案的背景、設計理念、企劃開發的意義以及創意功夫等細節,是嗎?
千葉學教授:
除了您提到的這些項目外,當然還有跟其他建案的差別與創新意義,這些都是評審委員在評審時很重視的。我也很希望看到一些足以樹立為下一個時代的標準的作品。如同一開始事務局的人員所揭櫫的評審方法,在實質審査的過程中,除了將評估重點放在當前種社會議題與設定的關聯,同時也會深度解讀報名設計的意義與價值,另外就是「聚焦問題點 (Focused issue)」。在優良設計獎的審査當中,將討論作品「於今後社會中的可能性」與「設計的角色與意義」,並於審査後就各議題發表「課題與今後的可能性」做為「建言」。我個人很希望看到參賽作品是「下一個世代再回頭看都會覺得是理所當然要這樣做的」,這會是對社會的發展有極大助益的設計。
見學館編輯:老師一方面在學校教書、一方面做實際的建築,是如何結合實務與教育?
千葉學教授:
我還滿喜歡一邊在學校教書、一邊在事務所工作。因為在事務所承接案子,一定要賺錢才行,但是在大學的研究室就不會有這個限制,可以做很多不賺錢的案子。例如現在在日本大家都不太會去思考對都市未來的願景,但是出自個人興趣,我設立的一個名為「東京未來預想圖」的計畫,可以在這個計畫中思考這個城市未來能夠變成什麼模樣,我覺得現在在東京不管是從事都市規劃或是建築行業的人,大家都只想著要開發,政府就不斷放鬆法規,讓開發商可以自由的開發,可是這樣開發的結果是否未來真的能夠帶給大家一個想要的都市?我是抱持著存疑的態度,所以我在學校裡帶著學生研究這個不賺錢的計畫,一起去思考這個我很有興趣的方向。這是我擔任教職最大的好處,可以自由自在的發想。透過實務與教職之間的連結,可以有很多的思考,但是同時我也覺得這可以帶動實務工作去做出品質比較好、未來大家可以共享的成果。不過我只有一個人,時間要同時分給這兩個工作,體力上的負擔其實是很重的。
見學館編輯:在老師的研究室也有台灣的學生,加上這幾次來台灣的經驗,對台灣建築的觀察如何?
千葉學教授:
這次我還沒有時間好好的觀察,無法具體的說明,但是昨天我稍微到松菸誠品去走了一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裡面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品牌,例如服裝、傢俱、產品設計,同時也結合了店家的室內裝潢等,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那裡以生活為主體,可以看到跨越了不同領域的東西都加入了設計的精神。在日本雖然可以看到很厲害的建築,但比較少看到以某一個主題去貫穿所有不同領域的事物。
我現在看到世界上有很多的建案,都讓我覺得「現在蓋這種建築真的行嗎?」以前要蓋建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花龐大的金錢和很多的人力、花很長的時間,但是在這樣萬眾矚目之下蓋出來的建築,勢必會接受到很多來自周遭眼光的批評與意見,但是到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有點不同了,現在一個大型建案背後幾乎都是國際化、全球化的,錢也是全球性在流動的,所以今天想要蓋一個大型建築並不難,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龐大的資金,並在短時間之內就能蓋出一個看起來很了不起的建築,但是這樣的建築方式對現代人來說究竟是不是一個幸福的方式,我對此也是帶著一個很大的問號。
見學館編輯:台灣跟日本都是地震帶,台南之前的地震也有建築倒塌。前陣子的熊本地震,聽說熊本城在結構上有刻意會讓建物某些部分倒塌來做為建物之稱的力量,這是否是一種負建築的概念?GDW裡面也有不少得獎的案例是強調防震的工法,千葉教授對於防震是要很堅固的支撐還是該倒就讓它倒?
千葉學教授:
我對面對災害的整體看法是減災(減少災害)與風險分散的觀念,從東北大地震或是最近發生的熊本地震,給我們最大的教訓是自然災害是無可避免的,人類在地球上終究是得與這些自然災害一起相處。從東北大地震的經驗來看,不管技術再怎麼精良,都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這些自然災害。例如在災害發生後,有人提議既然會發生海嘯,我們就把堤防再蓋高一點,我個人是非常反對這樣的想法,因為這次蓋高了,下次有更高的海嘯來怎麼辦?而且蓋了這麼高的堤防,原本在這個自然環境中生活的事物,可能會因此而損失掉了。所以我是很不贊成這種方法。我覺得應該要跟自然災害和平相處,同時在這種可能會發生災害的情況下,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生活,這才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像上次東北大震災的地區,都是極有可能再次發生海嘯的地方,我們就必須要認知會再發生海嘯,把財產分配在安全的地方,例如我知道這個地方可能會被海嘯侵襲,所以就不要把重要的財產放在這邊,有一些地方可能比較重要,就可以做比較嚴密的防護。
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地震部分,像現在有很多大樓強調免震,可是我覺得未來應該會慢慢回到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想法「吸震」,就如同提問者所說,建築物某個部份將地震能量吸收掉之後,可以讓其他地方完整的保留下來。這是古老的技術,但是現在我們應該會慢慢找回這些古老的智慧。
雖然發展出很多免震的技術,但是沒有人知道這些技術可以維持多久,同時,也沒有人驗證出來要投入多少的金錢去維護這些技術。現在日本很糟糕的是,雖然我們看到好像有越來越多人在研究免震的技術,但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第三方的檢測機構,可以告訴我們這些免震技術是不是真的有效、有用。
▲對於東日本大地震的災後復興,包括千葉學教授等很多建築師在內,他們都認為有必要重新思考建築的未來,共同組成了「Archi+Aid」社團法人,希望用建築人的力量協助受災地區的人們能夠邁向復興之路。2013年10月千葉學與阿部仁史、小嶋一浩、中田千彦、槻橋修等人,於德國柏林「Aedes」建築論壇以「RETHINKING-RECONSTRUCTION」為名發表演說,為東日本復興發揮己力。(via Aedes Architecture Forum)
朱志峰總監:千葉教授被台灣建築評論家譽為近年來必須關注的建築師,我們很感謝老師分享這麼多作品,也希望有更多機會能在台灣見到老師的建築設計。
千葉學教授:
非常謝謝,我覺得很榮幸。我還沒有機會在台灣實際蓋建築,很希望有機會能在台灣工作。
千葉学建築計画事務所
PROFILE
1960年東京生れ。1985年東京大学工学部建築学科卒業。1987年東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建築学専攻修士課程修了。同年、日本設計入社(~93年)。1993年ファクターエヌアソシエイツ共同主宰(~01年)、東京大学工学部建築学科キャンパス計画室助手(~96年)。1998年東京大学工学部建築学科安藤研究室助手(~01年)。2001年千葉学建築計画事務所設立、東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准教授(~13)。2009年スイス連邦工科大学客員教授(~10年)、2013年東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教授。現在に至る。
主要受賞
東京住宅建築賞(黒の家)、第21回吉岡賞、グッドデザイン賞(以上、MESH)、第17回AACA賞優秀賞、第6回環境設備デザイン賞環境デザイン部門最優秀賞、第49回BCS賞、2007年度日本建築家協会賞、2009年日本建築学会賞(作品)(以上、日本盲導犬総合センター)、2010年度日本建築家協会優秀建築選、日本建築学会作品選集2012(以上、WEEKEND HOUSE ALLEY)、平成22年度日事連建築賞一般建築部門奨励賞、2011年度日本建築家協会優秀建築選、2011年度第5回「建築九州賞(作品賞)」一般部門作品賞、第10回環境設備デザイン賞優秀賞、日本建築学会作品選奨2013、第14回公共建築賞優秀賞(以上、諫早市こどもの城)、日本建築学会作品選集2013(STITCH)、第19回千葉県建築文化賞、第54回BCS賞、2013UNESCO Asia-Pacific Awar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Awards of Merit(以上、大多喜町役場)、第27回村野藤吾賞(以上、工学院大学125周年記念総合教育棟) ほか。
官網:http://www.chibamanabu.co.jp
日本設計振興會 Good Design Award
日式空間設計觀察:「玳爾設計」
電話:02-8992-6262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華路一段8 號11樓
Facebook:日式空間設計觀察
Pinterest:https://www.pinterest.com/shihochu/
風格專頁:和風主義
【撰文:Frances Wang/攝影:吳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