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創研空間設計》何俊宏用設計累積養分,實踐柯比意的現代建築原則

創研空間設計》何俊宏用設計累積養分,實踐柯比意的現代建築原則

一間位在台東的石頭屋——「阿都蘭A'tolan House」因為獲得德國Red Dot Award 紅點獎金獎Best of the Best、日本Good Design Award、義大利A’design award建築類銀獎、美國建築獎Architizer A+最佳榮譽獎、香港亞太APIDA大獎居住空間類銀獎、TID金獎外,更被A'design Awards的主辦單位選入歷年來「最佳建築獎」Best Award Architecture Designs之殊榮,而大放異彩,更獲得世界各地媒體競相報導,其背後功臣竟是在台灣默默耕耘近10年的創研空間設計團隊及設計總監何俊宏。

▲創研空間設計團隊及設計總監何俊宏將在地文化台灣的石頭屋結合美學重現,站上世界舞台!©創研空間設計

用地景虛化建築量體,感受人與自然、建物的融合

的確,第一眼看到阿都蘭的案子,不由得令人想到美國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落水山莊,也是將建築體建構於山脈的高地上,橫跨於溪流瀑布之上,成為美國建築史上最偉大作品之一。

一樣是運用地景優勢,將建築物與自然做完整融合,一樣將採低密度開發。「我倒沒有想過落水山莊,反而有參考過萊特的草原式住宅(Prairie Style),以及菲立普.強森的玻璃屋(Glass House),但受限於基地關係及環境關係,反而讓我們回到原點——思考什麼是在地建築特色。」何俊宏解釋說。

▲創研空間設計總監何俊宏解說台東阿都蘭的建築理念及設計背景。

這塊基地最大的優勢是面對太平洋,擁有一片海景,但在何俊宏巡視整個台灣東海岸,觸目所見的是複製異國建築形態,反而少了一些在地化的特色,因此鎖住這個主題,帶領整個設計團隊企圖在這片荒煙蔓草中,尋找一點希望。

「好在業主很信任我們,因此這個案子不同以往是依設計才動工,反而是先整地,並在推動的過程中尋找設計的線索。」何俊宏表示在整地過程中,順應現場地形起伏,整理出如梯田般的三個平台,並將挖掘出的石頭在一旁堆疊為水土保持的擋土牆。沒想到發現堆疊的石頭讓人感受到一種在地的力量及美感,再加上在與當地人互動時發現,原來在東海岸這個地方,有傳統的石頭屋工法,正好與他們所做的事情不謀而合,於是才有用石頭將環境框架起來的想法,並以此發想建築物的樣貌。

▲這種以地景虛化建築量體,不但可保留大面積開闔的落地玻璃門窗,讓光線、空氣貫穿流動其間,在面對大海開闊的視野中,又可感受大石牆厚實環抱的力量。©創研空間設計

▲阿都蘭的平面及立面規劃。©創研空間設計

深受現代主義影響的何俊宏,低密度開發是他的堅持,於是建築物形式將生活需求降至最低,只需滿足遮風避雨及取火煮食即可。考量東北季風的強風影響,因此建物的東北方不設計開口,阻擋寒冬入內。結合現代工法的鋼構及當地的石頭堆砌工法,做為堅固的建築樑柱,形成座落基地上的每個空間,並運用串連三個建築空間的空橋做為行進動線,於是當人們從大石階拾級而下穿過每個空間或空橋時,可以在動靜之間欣賞著這130度的海岸景觀,以最謙卑態度擁抱海洋。

同時室內功能設計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及規劃,在定調睡眠區域及煮食空間後,其他非生活必要空間則採用與自然共生方式,例如睡眠空間外是天光淋浴區所延伸的露天澡盆;半露天玄關側的長桌是用餐區;建築物前方有戶外起居空間可以是瑜珈平台,也可是星空劇院,更可是任何可能性的空間。

▲定調睡眠區域及煮食空間後,其他空間則採用與自然共生方式呈現,如露天平台可以起居空間,也可是瑜珈空間,或是星空劇院。©創研空間設計

▲即使是睡眠區,透過玻璃窗的開闔,也擁有一望無際的海景。©創研空間設計

▲屋頂是種植各式香草植物的高台步道,並透過鋼構空橋方式串聯三個建築空間。©創研空間設計

破除建築量體的藩籬界限,生活悠遊內外空間

「如果說設計是靠累積而成的,阿都蘭可說是我將柯比意講求的現代建築五點原則完整呈現,」何俊宏一一說明,像是每個建築量體的獨立支柱、將需求減至最低的自由平面、垂直布局的自由立面、空間裡的水平開窗、屋頂花園的空橋串聯等等。

事實上,從何俊宏的作品中,可以窺得他全力破除建築量體的藩籬界限,讓生活可以不受侷限悠遊於裡外之間。以拿下2016義大利A’design Award室內空間類優秀獎與2016美國IDA Award辦公空間特別榮譽獎的作品——「光軸 Light - Axis」為例,位在中原大學內一棟已有60年歷史的行政大樓,一字型建築座落在前有花圃,後有大草坪,草坪左側中央則有象徵學校基督教立學的十字架鐘塔。

為賦予老建築新的迎賓使命,何俊宏帶領創研空間團隊將一樓原本的牆體全部打開,開放式的設計,讓光與風進到室內,透明的空間容器被戶外草坪包圍。並用ㄇ形金屬烤漆板框出入口意象,鑲嵌在上的燈帶與地面燈帶交疊出光的十字架,與草坪上的十字架鐘塔想呼應。而長條形的建築物,循著樑柱結構勾勒出長短兩向軸線:短向軸線連結前後綠帶草坪,長向軸線使左右兩側空間遙望對話,同時也是各樓層的動線樞紐——長軸區隔界定空間、短軸串聯前後電梯及樓梯垂直動線。於是當通透的梯廳、開放式的會議空間門片全部開啟時,光線自然由篡流,成為空間無聲的話語。

▲何俊宏透過iPad解說「光軸 Light - Axis」的基地環境及設計理念。

▲一樓接待大廳的十字架光軸與戶外的十字架鐘塔相呼應。©創研空間設計

▲整個空間以長短軸界定場域及動線。©創研空間設計

運用In Between空間,營造內外空間的想像與串聯

「有時基地的限制,反而會激發我們創造出有特色的作品。」何俊宏表示。

以最近發表的「漸進秘境」,位在台北市的鬧區靜巷內,因基地本身並不完整,所以想營造城市小綠洲的概念切入。於是把入口前廳僅以候車區滲入的天光外,空間以石材堆砌為主,柚木為輔營造出地窖的氛圍,引導所有動線通往後院的公共空間前進,又保有住戶的隱私。

受限基地特色,因此把公共空間設計成垂直立體呈現,以開挖手法創造出二層樓高的挑空後院,大量引進自然光源,還串聯前廳、後院及地窖三個空間。運用岩片疊石手法界定空間疆域,並在挑空壁面設計水瀑流下,下方水池的千年木向上生長,地面層步道以不規則分割拼貼而成,懸壁鋼梯連結其間。整個動線在入口處的一進又一進、透與不透、亮與不亮之間的虛實交錯手法,漸進地串聯一條回家的路。

▲門廳以花崗岩打造,而無自然光的前廳空間,除候車區隱隱滲入的天光;壁面以鑿面石材堆曡為主,柚木為輔,延續至天花,創造出地窖感。

▲整個空間由前廳、後院、地窖三個單元組合而成的立體公共空間。©創研空間設計

▲何俊宏以開挖手法創造二層樓高的後院,從地下層至地面層,岩片用疊石手法界定出空間場域。

「不可否認,我受到現代主義的教育影響很深,因此在規劃建築空間布區,會講究流動感。雖然不見得每個案子都有很漂亮的自然景觀或特色,但我們盡力在室內空間與戶外之間有個連結感,稱之為『In Between(中介)』空間」。何俊宏指出,像在創研空間辦公室裡的會議室外陽台,就是刻意退縮進來,只希望內外空間不要那麼緊密,同時有個迴轉地帶。

▲創研空間會議室裡的陽台,是刻意退縮進來空間,做為裡外的迴轉地帶。

所有的經歷都是養分,多看多體驗才能養成實力

面對頻頻得到國際大獎,何俊宏也坦言,把自己設計滿意的作品放到國際舞台上,其實是一種督促自己努力及檢驗自己的方式,有得獎固然高興,同時也是肯定團隊努力付出的結果,但如果沒有得獎也不用過份在意,因為畢竟各個評審的口味都不一樣,以平常心看待。

「但在決定參賽前,建議還是弄清楚各個比賽的重點。」何俊宏說,像有的著重建築與環境關係,有的重視空間布局等等,針對每個比賽重視的主題,修正投遞作品的方向及主軸,而非一稿多投,「認真對待每個比賽的態度,才是重點。」

▲何俊宏總監赴德國親領2016 Red Dot Award的Best of the Best獎項。

「事實上,我在年輕時有機會去國外學習室內設計及建築,有機會參與一些國外設計事務所去考核或實地看一些東西,對於走入空間設計這行是很重要的歷練。」何俊宏強調,身為設計人,旅行可以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像他空間涵養吸收最豐沛的時間,是在國外求學階段,無論是紐約唸室內設計碩士,或是在丹麥完成建築研究,他都會跑去當地親炙大師作品,或是在特色商空中用餐小酌,以身體力行方式留住空間對人的感受及美感,並在之後參與的每個作品裡釋放及累積,確立他對未來設計的想像及方向。

尤其是國外開放性討論的思考邏輯,更影響他現在帶領10~12個人的創研空間團隊,在面臨每個作品時,如何去尋找和摸索出方向來。「通常我會抓住一個主軸,讓團隊去發揮,才能產生力量及創意。」何俊宏說。畢竟,設計,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創意旅程,而沿途的風景,正是激發靈感、豐富想像的最佳來源。

▲何俊宏從學生時代就習慣透過旅行親炙大師作品,以充實自己的建築涵養。

參與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推薦好書

「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陸續採訪國內外多家建築與設計公司,除了介紹更多優秀作品外,也請他們推薦與分享一本外文好書。透過這項計畫的安排,這些募集的出版物將會形成新的共用資源,藉由社群網路提供借閱與交換,為更多空間設計人提供良好的閱讀參考資料。

▲何俊宏分享《AMAN 2 photographs by basil pao》一書,並由圖書共享募集計畫贊助單位「緁能國際」代表接受。

休閒時喜歡旅行的何俊宏拿出他下榻於泰國普吉島的阿曼酒店(AMAN RESORTS)所買的《AMAN 2 photographs by basil pao》當作贈書。這本是阿曼集團為慶祝二十周年慶,於2008年所出的第二本《AMAN 2》,收錄了當時阿曼集團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柬埔寨、印度、斯里蘭卡、摩洛哥、法國、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和中國等全球19家酒店的攝影作品及介紹。

「我很喜歡阿曼的每個作品,既有在地性,但又有其獨特風格。」他翻開書裡收集的第一個案子——Amanpuri,則是阿曼集團於1988年開業時的旗艦酒店,其遵循著泰國舊時代的皇室大城府建築風格及庭園設計,令人感嘆外,依著地景興建的層層水池,和從飯店下到安達曼海灘的大石階,更讓他實地感受到人與建築、自然與地景的關係。因此在多年後設計台東「阿都蘭」時,也多多少少帶入一些阿曼建築的影子,像從進入阿都蘭第一階一直下到最下一層時的行進動線設計。

尤其在阿曼酒店集團的營造下,在地全球化已成為建築顯學,就像今年普立茲克建築獎頒給西班牙RCR arquitectes的三位建築師——Rafael Aranda、Carme Pigem和Ramon Vilalta,可以發現他們的作品對當地的地域及文化極為尊重,並將因地制宜的元素發揮到極致,成功設計出新舊共融、與環境對話的空間。

何俊宏很喜歡阿曼集團的每個作品,善用當地地景營造獨特風格,但又保有阿曼集團低調奢華特色。

而回到這本《AMAN 2》,幾乎每個案子都令何俊宏嚮往,即便是已去過的Jaya Ibrahim所設計的北京頤和阿曼酒店,以及跟日月潭涵碧樓同一建築師Kerry Hill所規劃的Aman Tokyo,都是他在設計空間時的靈感來源。「有時工作累時,翻開書裡的作品,也可以讓我放鬆一下。」何俊宏笑著述說他平時紓壓的方式。

▲何俊宏總監還在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讓贈書活動更有傳承的意味。

創研空間設計

從2002年成立個人空間設計工作室,並於2005年正式成立創研空間設計(Create+Think Design Studio)。設計總監何俊宏表示「創」為開創力及創造力,「研」則是研究力及思考力;而這兩個字加在一起,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左腦與右腦的並用,有生活的實用,也有心靈的感觸,用心思考,熱情創造。希望用對空間的看法與詮釋,提供給客戶不同的空間體驗與感受,並以完美的專業流程及有效率的成本控制,提供最好的空間創造方案。

電話:02-2775-2860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47號

官網:http://www.cplust.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CplusTDesign/

【撰文:李寶怡/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創研空間設計】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邵唯晏將數位科技導入設計,開闢建築空間想像力
究境建築・沈弘軒、吳承軒》錘煉單一概念,飽富意趣的純粹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