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建築裡的導演,張育睿在開創中探索細膩

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建築裡的導演,張育睿在開創中探索細膩

前陣子台中有一間透天厝在媒體能見度極高,是一間位在轉角的房子,楓葉穿過矮牆向路邊親近,水泥牆外還留著早期臺灣盛行的廣告噴漆,建築的立面保留了民國60年代、現已停產的老磁磚,質樸漸逝的美感在大量綠籬的圍簇下顯得柔軟親切,亦帶動整條街的盎然生氣。這間名為「東海侘寂之境Old House In Wabi-Sabi」的住宅,原本是間荒廢的破屋,改造自「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並且獲得德國 2017 iF DESIGN AWARD、義大利2017 A' Design Award銀獎、美國IDA設計大獎銅獎,以及台灣2017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獎。

可惜因為屋主已經入住,無法親身感受侘寂之境的美學體態,「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主理人張育睿另外邀請見學館編輯團隊參訪剛完工的老屋改造案「60’s Corner」,見學館同步舉辦Open House與設計業界的好手們一同南下彰化,觀摩獲獎無數的建築設計師張育睿,如何將空間變成迷人量體。

▲見學館編輯團隊特地南下專訪「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主理人張育睿,透過作品、海內外經驗與好書推薦,探究其設計性格。

▲「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主理人張育睿與見學館編輯團隊、「緁能國際」公司代表、「日作空間設計」黃世光與李靖汶、「東慶建材」周信宏與周韋廷在「60’s Corner」合影。

60’s Corner,紀錄鄰里街角的記憶

一間位在轉角、生成於六零年代的房子,是被閒置多年的三層樓連通住屋,越過斑駁掉色的磁磚,屋內找到了檜木、鐵窗花以及用好木頭與古老工法紮實骨架的小閣樓,這些在張育睿眼中都是曖曖內含光的時光寶物,站在房屋門口的他如實感受到從前方吹來的巷口風,適度地緩和了西曬帶來的悶熱。

如同紀錄片的導演,張育睿用設計代替鏡頭,將快要被遺忘的人事物紀錄留下,並透過轉化、新用重新賦予生命。「改造老屋就像是在拍紀錄片,要去思考哪些東西可以被記錄(留)下來以及怎麼紀錄(留) 。」張育睿的設計習慣加入影像模擬,如同電影佈景需要置入空間經驗,在建築裡放進視覺經驗,可以讓空間的生活樣態更具體。 

那些來自房子的真切感受是張育睿在下筆設計前,就已打定主意彰顯的故事情節,「房子同時承受著西曬跟巷口風,有些缺點我們無法閃躲、那就用優點去化解。」就像沒有人是完美的,想著優點弱化缺點才能長長久久,與房子共居的道理亦同,因此張育睿將二樓中段樓板打掉,在屋內種植一棵樹延伸至二樓,讓樓層間的空白合理化也把風往上帶,嘗試在長屋格局創造光與風的對流。

房子的新主人是一位國中理化老師,請張育睿協助重整成咖啡與實驗教學的複合式住宅,教學教室在二樓中段,刻意以空橋界定使用模式;一樓為咖啡店,可以做為父母等待孩子的歇息區,因而跳脫制式的桌椅模式,搭配原木矮台以及閣樓,營造輕鬆隨性的環境。

二樓前端、迎接西曬面的空間有一面寫著老屋紋理的鐵花窗,以及木頭窗框與銀星毛玻璃的念舊組合,是空間掌鏡者想特別著墨的文化記憶,因此另外在房子前端架設階梯,連貫動線與視覺的一致性,利用H型鋼架起中間的橋面,同時替前後兩個場域創造獨立性。

▲二樓前端的區域,特地規劃桌板、放置單椅打造閱讀懷想空間,讓視覺落在由窗花形成的時間標誌。

▲利用H型鋼架起中間的橋面,考慮空氣對流特別採用透空形式,結合書櫃跟玻璃讓空間更有安全性,而中段的挑空設計,無形中也讓後方的教室區更為獨立。

▲一樓空間做為咖啡廳,刻意保留老房子裡的木構閣樓,使一樓空間更有層次。張育睿說,木閣樓的古架在工法跟用料上都非常紮實,也做過結構計算,是一件會讓空間加分的時光寶物。

▲三樓的住家與一二樓的氛圍明顯不同,考慮居住的舒適性,木材質的顏色清爽許多,並且採環狀動線,創造自由的起居與睡眠環境。

「轉角的房子對社區巷弄來說,有特別存在的意義,活得好,整個街坊生氣勃勃;活不好就會向破窗理論一樣,拉垮街道的生命力。」張育睿也觀察到,附近鄰居傍晚時紛紛拿出板凳坐在家門口吹風閒聊,這間房子就像街坊的兒時玩伴,存續著鄰里記憶,所以第二個動作就是將圍繞樹木的原木坐檯從屋內伸展到騎樓,讓屋裡屋外都享有坐在樹下的愜意。

重視房子裡的光與風

與其把錢花在豪華建材上,不如投資一棵樹。

向來秉持與自然共生的張育睿,主張將大自然引入室內空間,「在家裡種樹很划算的投資,可以將綠意迎進生活中,也讓環境裡的空氣流動更加天然。」張育睿說,不同的樹種有不同的功能,「東海侘寂之境」一樓庭院種植楓樹,目的是感受鮮明的四季更迭,二樓房外的陽台則選擇枝葉茂密的桂花樹或文竹來遮蔽隱私;至於種在「60’s Corner」的海南菜豆樹是因為樹高可觸及二樓,讓一株綠意暈染兩個樓層。

透過師法自然,讓家在有機的建築狀態下與人共生,並且不斷強調內外交融的居住型態,藉由天花板指向性的建材,引導室內視覺向外延伸,也經常以室內外木平台連結內外空間,將視覺及使用行為連成一氣;造型與素材更是力求自然簡單,取材料的原貌、刪除不必要的裝飾、串接大自然的生命力,如實陳述一座可以承載生活、跟居住者一起走過光陰的空間樣態。

▲「東海侘寂之境」一樓庭院的楓樹帶來四季鮮明的變化,能夠透光的葉面,除了可遮陽節能還能讓光線灑進室內,創造不同時間的光影變化,而冬季需要日照恰是楓樹落葉之時。挑選楓樹種植的用意非常周全。©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重視陽光、空氣的流動是建築人在做室內設計的基本準則,「建築比室內設計更有詩性,所以我想將建築的手法轉注室內設計,讓室內設計跳脫空有外表的裝飾邏輯,轉而強調人與環境的情感。」因此張育睿將造型跟材料減到最少,注重水平、垂直的互動性與整體空間感,沒有誇張的造型,才能將視線引導向外,體察屋外的自然變化;捨去搶眼的材料配置,我們的感官才有辦法體察真實的空間模樣,「建築很強調要讓人看到什麼以及怎麼用這個空間。」張育睿強調,例如在「60’s Corner」打開一樓平面以及垂直立面就是要讓屋裡的人感受到巷口風、延展木平台至屋外騎樓,拉近屋子跟鄰里的距離、以及特地將二樓前端獨立出來,就是希望人們能好好地看看眼前的老窗戶。

人在空間裡不受干擾,是真正的自在。

▲透過建材創造視覺的指向性,引導人的視線向外看,進而感受樹木、親近里鄰,如同張育睿所說,建築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要引導使用者「How To Use」。 

空間的風格,是自然生成

風格是最危險的事情。

這句話在張育睿的設計辭典裡經常被Highlight放大,建築人不講「風格」,「人住進一個空間需要考慮的是風是光是環境,談風格只會讓人忽略其他更重要的事物,我們應該從房子的條件、人的生活這些基本因子出發,讓風格自然長成。」張育睿繼續解說,設計如同調色盤,是依照環境、人物調節而成的動態作品,「60’s Corner」跟「東海侘寂之境」都屬於保留房子記憶的老宅改造案,回歸建物的本質所以使用水泥粉光、混凝土等原始素材,或者維持磨石子地板、壓花玻璃、民國 60 年代的老磁磚等,而慢慢形成復古或工業的性格,甚至看似工業風的物件如H-Beam,其存在並非為了創造風格,而是因應結構補強、進而化作框景或區隔分界,順勢而為的結果。

▲每一件建材的使用都有其原因,H-Beam做為窗框與結構,是必要的存在更不需要特別隱藏;高度較低的天花板貼覆線性木材質,隱含設計者希望人向外看的目的。©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開創性的設計探索,來自環境行為學的細膩體察

張育睿的藝術養分來自父母,母親是畫家,父親是書法家,長大後在建築系體會到藝術不是只有平面呈現,也可以在大面積組合量體裡用另一種視角展現,受到文化大學建築系以及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建築訓練,分別在結構構造以及創意自由度上獲得建築知識的奠定與激發,「文化建築的訓練是以成為一個合格標準、改好一棟安全房子的建築師為基礎,日式系統的建築教育,在結構基礎、力學系統等專業面紮下非常深厚的底子。」

「至於東海,開學第一週就讓我非常震撼,開放性的教學讓每位學生都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探討想做的建築。」張育睿特別鑽研環境行為學,從社會學的角度解析人跟建築空間的關係,因應自然環境跟社會條件下,人類最原始的建築本能,甚至為了論文研究「遊民跟都市空間的關係」,假扮遊民近距離觀察人類對空間基本需求,正因為有這番大膽修煉,能夠細膩掌握環境對應於人的狀態,在設計上展現細微且動人的體察。

▲人與人的共居需要拿捏微妙的距離與親近的尺度,透過垂直的串連創造互動也提升家的安心感。©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張育睿表示,根據環境學與生物學理論,亞洲人的家不能沒有木材質,黃皮膚的我們偏好木頭溫潤的黃色系空間,是因為能夠提供隱身保護的安全感,而適時引進中性材料,能夠平衡空間色溫。©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實驗性,讓每個案子各自獨特

受到東海大學建築所的冶煉,張育睿很重視每個案子的實驗性,「每個案子都要都丟一些實驗性的東西,才能嘗試出不同的花開結果,而且沒有實驗就沒有失敗的機會,雖然失敗很痛苦,但這些經驗值都將累積成未來的設計養分。」張育睿喜歡在每個案子加點不一樣的挑戰,例如在「東海侘寂之境」以逐層退縮綠化製造更多的半戶外活動空間及室內遮陰;並透過無界限的室內外開放空間實踐新生活場域;「Luna Salon – 粹」嘗試還原SALON設計的本質,將設計師的造型行為當成主要畫面,以極簡主義及現代主義的空間設計手法為出發,發想出了在「粗曠寧靜的空間中進行的造型藝術」的概念,企圖在營造時尚high-end風格的同時保留潮流的獨立精神。

因為這些試驗,每個案子才如此獨一無二。

▲張育睿坦言,每個案子的實驗性多寡得依照每位業主的接受度來調整,「東海侘寂之境」的屋主年紀較長,兒時在土角厝長大,原本就對混凝土素材熟悉,但因應年齡需降低鐵件出現頻率、減少粗獷感,同時加入銅燈點綴貴氣。©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Luna Salon – 粹」跳脫華麗導向的沙龍設計,刻意讓四周地壁回歸原始,如同裝置藝術的圓形鏡面,引導專注眼前的造型設計行為。©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Luna Salon – 粹」欲將焦點回歸造型設計的本身,其中一點便是將髮廊的造型工具——染膏以陳列之姿做為裝置藝術。©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參與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推薦好書

「圖書交流勸募計畫」,是見學館編輯團隊於2017年所推出的採訪企劃,我們將陸續採訪國內外多家建築與設計公司,除了介紹更多優秀作品外,也請他們推薦與分享一本外文好書。透過這項計畫的安排,這些募集的出版物將會形成新的共用資源,藉由社群網路提供借閱與交換,為更多空間設計人提供良好的閱讀參考資料。

▲張育睿分享《Tom Kundig: Houses 2》一書,並由圖書共享募集計畫贊助單位「緁能國際」代表接受。

Tom Kunding 是美國著名建築師,以住宅建築及室內設計聞名。擅長從建築本身的規模構架出發,用動力學機械原理來提升住宅的舒適性和自然性。《Tom Kundig: Houses 2》是他的第二本作品集,《Tom Kundig: Houses 1》也是張育睿的收藏,「Tom Kunding是一位非常尊重自然的建築師,他的建築材料跟風格非常都原始天然,在地大物博的美國,他的建築不強調本體性而是順應地景,與大地共生。」

「Tom Kunding作品的實驗性也很精彩,每個案子都有一個顛覆常規的嘗試,例如他會為了二層樓高的大門設計齒輪機關,而不使用電動馬達;也利用大型輪子結合量體設計出可以移動的住宅,甚至冬天加上雪鏈就可以在雪中遷移。」張育睿尤其敬佩Tom Kunding師法自然的態度:「我一開始是被他的實驗精神吸引,後來再繼續鑽研其作品,我發現他對環境的操作非常成熟並且尊重自然倫理,例如他會利用平行的建築線條來向大自然的地平線致敬。」

張育睿分享,他之所以推薦《Tom Kundig: Houses 2》,是Tom Kunding面對大自然的設計態度,而他也從Tom Kunding的作品獲得許多靈感,「雖然臺灣島國跟美洲有不同的生態條件,但他讓建築順應環境,創造出低調且能跟隨自然變化的建築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Tom Kundig的作品集對張育睿來說,是某種程度的靈感糧食,設計進行之前一定先翻閱他的書,從中取得靈感。

我希望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要能慢慢累積、創造出屬於臺灣的建築風格。

張育睿今年剛考到建築師執照,成立了「張育睿建築事務所」,目前有四個建築案在執行中,其中兩棟是臺灣常見的通間住宅,「臺灣大多的建築型態都是寬度五米、深度二十米的長型基地,加上有亞熱帶濕熱氣候要解決,才能突破既定的建築框架,創造跟人一起呼吸、成長的家空間。」

▲利用中庭將基地的西南氣流引進室內,並壓低迎接西南風來向的建築量體,達到流通效果;因此在低矮的量體中規劃茶屋,將完整的居住起居機能往後方建築疊高。©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張育睿拿出建築3D圖跟我們解說,這個埔里山坡地上的自地自建案,不由得令人聯想到柯比意的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ry),充分發揮框架結構與幾何量體的特點。©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我自己認為,一位建築師在壯年時的作品最嫻熟與完整,一個人的年紀、作品經驗與生活歷練可以造就高純度的作品,對我們菜鳥建築師而言,現在最重要的就是TRY,實驗性的成敗都會成為我們的設計正能量。」張育睿雖自嘲是菜鳥建築師,但對自我以及事務所的期許,卻是無限大。

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合風蒼飛意喻為一種設計師們自由共同創作,沒有界限的意涵。結合建築、室內、景觀、影像,全方面的整合設計,給予空間規畫更完整的資源與設想。擁有專精而專業的建築學養與訓練,使得團隊對設計有更多不同面向的看法,朝向自然、空間本質的方向前進。

電話:04-2386-1663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田心里五權西路二段504號1F

粉絲團:合風蒼飛 設計工作室 Soar Design Studio 

【撰文:柯霈婕/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合風蒼飛設計工作室】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老圃造園》濃縮時空,好的景觀設計在未來看見歷史
朱弘楠建築師》與現實共舞,回應自然的集合住宅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