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建築設計工作室》順水設計的六種方式,浙江桐廬的雨屋旅宿
屋頂是建築與天空的連接,是空間重要的庇護,也是建築的核心要素。屋頂的形式邏輯被兩個自然要素所左右,重力和雨水。重力作為恆久存在的萬物法則,雨水作為時刻變化的自然之物。與重力的抵抗、與雨水的疏導,決定了屋頂的形式演變。隨著現代材料和力學的發展,自然要素不再是屋頂形式的主導,建築顯現出一種強大無比的人力結果,變得越來越像機器,形體的幾何純粹性和形式的手工操作感(切割、扭轉……)展現著現代人的野心。我們對於建築的哲思並非如此,建築不是對自然驅趕,而是天人合一的互相接納:對自然的狂野進行順導,對自然的生機盡心呵護。
▼項目鳥瞰 © 唐徐國
© 趙奕龍
▼雨屋正立面 © 唐徐國
▼總平面圖 © 來建築
雨,是因重力落下的水。水,既無形又有形,既柔軟又強力。容器可以刻畫水的形狀,重力可以推動水的力量。水的順導是對重力動態的刻畫,容器般的建築則是對重力靜態的塑造。一靜一動,被牛頓精簡成公式的萬有引力,因建築能夠呈現出多種推演的證明。
▼雨屋外觀 © 唐徐國
▼雨屋與周圍建築 © 唐徐國
雨屋位於遠離城市的半山之中,周圍被竹林和農田環繞。兩座分開的村宅用一片大屋頂覆蓋。屋頂被圓柱撐起,雨水得以多種方式和路徑導向地面,形成一種無形和有形的對仗。於此,我們稱之為順水六式:
▼模型 © 來建築
▼兩座分開的村宅用一片大屋頂覆蓋 © 唐徐國
▼從庭院望向雨屋 © 趙奕龍
▼夜景 © 唐徐國
▼路徑© 趙奕龍
▼屋頂被圓柱撐起 © 唐徐國
1. 舉水
將屋頂高高舉起,或從地面挺立或從牆邊承托,水波形連續的屋頂是導水的容器,將原本均勻落下的雨滴匯聚成線性的水路。
▼水波形的連續屋頂 © 趙奕龍
▼立面 © 趙奕龍
▼檐下露台空間 © 趙奕龍
2. 川水
水路沿竪直方向奔湧而下,形成最有力量的疏導。「水滴石穿」是描述水力的古老形象。而在設計中則是讓水路向下洞穿混凝土板,讓水之力得以顯形。
▼水路向下洞穿混凝土板 © 趙奕龍
▼線性的水路 © 趙奕龍
3. 引水
反曲形水渠,渠之形即為水之形,渠之向引水而去。
▼水塘 © 唐徐國
4. 散水
水從半層屋頂直接沿屋檐散落,跌入水塘之中,這種最質樸的落水方式是自由釋放的水的原始形態。
▼水沿屋檐散落 © 唐徐國
5. 踏水
在建築二層,路徑必經之處,要穿過一處水塘,水塘中圓形的汀步需要備好步伐跨越而過,如同雨天在野地裡避開水坑的踏水而行。
▼圓形汀步 © 趙奕龍
▼瓦幕細節 © 趙奕龍
▼牆面和窗洞細節 © 趙奕龍
6. 跨水
橋是富有詩意的人造物,連接和跨越:越澗,越塘,越層,是空間之間,身體層面的線性連接。
▼檐下空隙和連橋 © 趙奕龍
在雨屋的頂層,有一間四面通透的大山亭,在屋中,將遠山和身體連結。在檐下,於心中,留一片山水。
▼亭房室內 © 唐徐國
2016年設計的「川房」,將金屬落水管坦白的表露在建築外立面,來形成「川流而下」的關於水的隱喻,是第一次試圖探討重力與雨水的顯形表達。「雨屋」則是對於重力和雨水的進一步探討,不只是形式的「顯露」,更是在踐行一種對於自然的精心干預:「欲取之,先集之;欲馴之,先順之。」
▼雨屋室內 © 唐徐國
▼客房 © 唐徐國
▼室內細節 © 唐徐國
▼雨屋外觀細節 © 唐徐國
▼夜景 © 唐徐國
▼施工照片 © 來建築
▼一層平面圖 © 來建築
▼二層平面圖 © 來建築
▼三層平面圖 © 來建築
▼立面圖 © 來建築
Data:
項目名稱:雨屋
業主:桐廬·未遲·千山精品民宿
設計方:來建築設計工作室
項目類型:民宿酒店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合嶺村
主持建築師:馬島
項目建築師:樊宇
設計團隊:樊宇、廖啓賢、張瑩
攝影:趙奕龍、唐徐國、樊宇
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鋼結構
用地面積:412.61m²
建築面積:1081.63m²
設計週期:2019年9月-2020年12月
建設週期:2019年10月-2021年10月
關於來建築設計工作室
「來建築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築師馬科元,開始實踐於2013年。秉承探索本土原創的理念,拒絕模仿和複製。希望在作品獨創性、在地性、對於傳統藝術的繼承、落地完成度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追求。從項目前期策劃,可行性研究,建築方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施工控制,軟裝控制,直至建成,全程控制從設計到建造的每一個環節。 「若不知來時路,怎知未來之處。」來建築希望通過正本清源,探索一條當代中國的建築之路。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388號同濟聯合廣場C樓401室
電話:021-65041220
郵箱:lai@atelier-lai.com
【編輯:Boat Tsai / 資料提供:來建築設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