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達人堂 >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楊秀川》讓建築在時間中隨環境生長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楊秀川》讓建築在時間中隨環境生長

導言:“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為止。 ”(林語堂)心懷夢想不斷追尋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去感受達成理想後從心底升騰的自信和滿足。而所謂成功的本質,即是獲得預期的結果,只要預期的事情達成,就是成功。

本次主題選取的建築設計人士,在不同領域均有建樹,一路付出心力,收取不同的成功果實。而我們將回溯他們在開啟成功大門前的經歷,與讀文的各位分享這一路的追夢故事,也一同來探尋能夠沐浴勝利光明的奧秘。

2006年,楊秀川把他和太太名字拆分開,重新組合成為工作室的名字——楓川秀雅。

這間研究室藏在台中龍井區東海裡藝術南街里,附近就是為台灣孕育了大批建築師的東海大學,也是楊秀川的母校。從就讀東海大學研究所開始,這位建築師就再沒離開過台中,不斷加入研究室的同伴也多是他的學弟學妹,於是研究室裡瀰漫著濃郁的台中節奏,悠慢的生活氛圍。

▲“空心磚計劃”,獲得2012年第一屆台灣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不過在這裡也誕生了2012年第一屆台灣ADA新​​銳建築獎的首個獲獎作品,位於台南的“空心磚計劃”。

從一棟傳統長形街屋中蛻生而出,“空心磚計劃”成為一位牙科醫生的私人診所兼住處。第一屆台灣ADA新​​銳建築獎評委這樣評價這一作品:“表現出建築師對於居住者家族生活行動的周延思考與關懷,超越了建築師以空心磚表現自我美學的建築外觀,在居住者生活空間的整體規劃上,事實上更蘊含了人的溫度與情感。 ”

另一種職業生涯的選擇

楊秀川最初在中原大學專修的,是室內設計專業。和大部分同學一樣,如期說是他選擇這門專業,倒不如說是他的聯考成績做出了這一選擇。但是在學習期間,他對設計的興趣更加濃厚,設計的想像也由室內向整體空間彌散。於是在大學畢業後,楊秀川到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繼續學習。

只不過,楊秀川隨後的職業生涯,並沒有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他沒有在事務所工作的經歷,大部分時間都以個人名義接受設計委託。雖然需要面對一切從零開始的挑戰,需要在摸索中尋找實務操作的解決方案,楊秀川卻有機會跳出事務所固有的設計生產流程,依循自己的設計之心,在探索中挖掘建築設計在不同立面的表現。

▲民宿“華山觀止”。

在設計民宿“華山觀止”時,楊秀川想要嘗試讓這個農村里的旅行歇腳處,跟台中云林的自然風貌畫面對話。除了添加棚架、溪流、大石、大樹等構件,“華山觀止”的兩棟主要建築都採用了較為粗曠的清水模,建築師試圖抽離建築體在“型”方面的確定性,從田野瓜棚形態中,轉換出民宿不規則的抽象線條。

▲“華山觀止”的兩棟主要建築都採用了較為粗曠的清水模,建築師試圖抽離建築體在“型”方面的確定性,從田野瓜棚形態中,轉換出民宿不規則的抽象線條。

跳脫傳統框架建築的“華山觀止”,還藏著楊秀川與自然的另一層對話:經年累月,兩棟建築在山中會忠實呈現出對氣候的響應,披覆上青苔、雨漬、泥土。 “讓建築在自然中成為自然而然的存在,或者說是一種適應。 ”

另一種建築存在的形態

在採訪時,楊秀川和我們說,一個涼亭的建築,可能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它可以被種植一棵樹來替代。他對建​​築的態度養成,或許可以從過往中窺見。

▲在九川執禹的銷售中心裡,建築師利用空間的配置跳脫傳統的銷售形式。去除了傳統大型的銷售櫃檯,置入長的展示牆面及模型展示桌。在接待時,參觀者如參觀藝廊般遊走於空間,然後在像咖啡廳的接待區洽談,使整個接待會館擺脫傳統的商業型態,形成一種較緩慢、放鬆的展示及交流場域。

學生時期的楊秀川,喜歡經典的設計大師,比如弗蘭克·賴特。這位建築師看重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崇尚“建築不應該有過多人工雕飾,要表現材料的本質。 ”更是發出了“空間才是建築主體”的格言。隨著時間的流逝,楊秀川更喜歡去看建築師們在做什麼,並透過他們的設計去理解包含人文、文化、地域性質感等思考。

▲“空心磚計劃”夜景。

人常會在認同某一理念後,加深對同類信息的注意,隨著信息的不斷積累,終將建立起更加全面的理解體系。

▲一層不規則的空心磚、一層陽台與室內間的玻璃皮層,解決了建築的西曬問題。而葉脈般的細長紋理與光影重疊的效果,也讓建築扮演了一個有趣的都市界面。建築師在室內使用了不貼皮、不上漆的木材進行裝修,讓生活落入最自然放鬆的狀態中。

如果一定要在環境中增加一棟建築,那麼對周圍的細心關照,需要建築師因地制宜地在設計中體現。所以楊秀川喜歡觀察基地,其中的優點和缺點,都將成為他的設計靈感。在“空心磚計劃”的基地中,西曬問題被建築師用兩道皮層化解,一層不規則的空心磚、一層陽台與室內間的玻璃皮層,解決了建築的自身缺陷。如葉脈般的細長紋理與光影重疊的效果,也讓建築扮演了一個有趣的都市界面;而細長地形讓光線無法滲透到室內、空間與空間不易互動,建築師採取錯層設置樓板,讓光線可以抵達屋子中的每個角落,並藉由樓梯演化成為貫穿每個空間的活動平台,讓空間之間的互動可以輕而易舉地產生。

另一種延續學校的模式

除了建築師之外,楊秀川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在中原大學擔任講師。雖然自言學生評價兩極分化,但是他依然很用心,把自己對設計的理解帶進課堂。最近正在帶領學生嘗試各種材料,比如用木頭進行50米的連結,在這期間測試材料的極限,以及學會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學生林佳梁作品,在探討土壤作為材料的使用極限。

▲學生祁偉作品,測試木材的連結極限。

而他的學校間不止局限在中原大學的框架裡。楓川秀雅室內研究室同樣是學校的延伸,他和團隊同事們一起,繼續研究設計的不同可能,不僅能讓研究室的設計沒有特定的風格,擺脫複製模式的套路,也有機會針對不同基地環境探討建築存在的新可能。

▲移動牆的空間場景,蛋型移動牆拉出時切割原本一個大的studio變成兩區,形成入口的討論空間及工作區,回到房間內移動牆是衣櫃的門片也是主人睡臥的床頭。垂直於蛋型移動牆的是另一道移動牆,工作時透過移動牆的位移,將電視或房間入口及廚具收納成為一道單純的背景牆,形成一個完整的studio空間。

▲楓川秀雅室內研究室團隊照

其實楊秀川的建築作品,也是一個學校空間,在這裡面,建築師正在透過對建材的使用,向人們傳遞他的設計最終將抵達的目的。他堅持以原始樣貌完整呈現建材:採用經濟林木區產出的木材,不貼皮、不上漆;塑造清水模時,盡量減少對錶面的打磨工藝。而這種減少裝飾的簡單,可以讓日常生活趨向輕簡的放鬆,也有機會向環境反饋友善的態度。而當建築在時間中,伴隨環境生長的同時,人們的生活也在和自然一同生長。


受訪人DATA

楊秀川,楓川秀雅室內研究室主持建築師。

履歷: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設計學士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M.Arch I建築碩士,

中原大學講師

部分榮譽與獲獎:

2012年第一屆台灣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編輯:盧佳穎/攝影:陳婧/資料提​​供:楓川秀雅室內研究室】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老品牌轉型的台灣吉野家新生活概念店
【50位傑出建築設計人的追夢故事】邱文傑》孕育建築師的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