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建築 > 前見建築計画》大鄉的曲屋,重建災區的居住形式

前見建築計画》大鄉的曲屋,重建災區的居住形式

日本311大地震迄今三年多,想起災難發生當時的震驚與難過、災難發生後的期待與援助活動,宛如昨日歷歷在目。現在他們怎麼樣了呢?一定有不少關心日本東北災區的人,偶而會想起那個滿處瘡痍的景況吧!

在尋找值得介紹給大家的日本建築案例時,因為這個建築的樣式很特別,於是納入聯繫的清單中,但一開始並沒有特別留意,直到開始著手要寫這個案例時,在研究的過程中,才發現這似乎是一棟日本災區重建的建築案。於是寫信聯絡設計這棟建築的建築師前見文德,僅是提出三個問題,卻得到了建築師近五千字的回覆。

▲房子南側外觀。

建築師的角色

出生於宮城県東松島市的建築師前見文德,老家在311大震災中,是受災非常嚴重的區域,死亡人數高達1109人。在故鄉發生災難後,前見文德也曾迷惘而無法有所行動,但後來他決定把對家人的援助擴大到地方去。因為臨時住宅住起來並不舒適,為了解決這個暫時的住宅帶給災民的不便,他與一些建築師發起了「天空的畫布計畫」,在臨時住宅的通道間,架起可移動的大型帆布,除了可以降低建築物的熱負荷,最大的目的是創造居住者可聚集的場所。

▲在新造地周邊的聚落。屋頂的設計宛如呼應山脈的曲線。

災區的現實

關於這個「O-大鄉的曲屋」,雖然是災區重建的房子,但其實並不是原地重建,無法原地重建的理由包括:要在原地重建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而原本居住在當地的又幾乎都是高齡者,他們已經沒有等待的體力與時間了,儘管現在已經是積極重建中,但房子無法重建的仍有數百人。另外,因為經歷過可怕的海嘯,在心理上,也無法居住在同樣的地方。

現在東日本災區的重建中,住宅的重建有國營、民營、與個人三種方式。

國營住宅依照各縣市單位的復原計畫,重建速度不一;民間提供的重建也很少,這兩種住宅大多是單調的公寓,對於在當地住了一輩子的老人家而言,因為日本的制度而不得不在宛如鐵製倉庫的臨時住宅裡等待的重建住宅卻是一點也不習慣、毫無過去生活痕跡的公寓,「家」的意義蕩然無存。

而這樣的國營與民營住宅還必須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入住者,因此沒抽中的人就得繼續等待下一次的抽籤機會。然而在等待的過程中,只能住在保固期限只有兩年的臨時住宅裡,因為這些持續崩壞的臨時住宅所造成人體健康損害的例子也逐漸增加。

至於無法等待抽籤才能擁有自己的家的高齡者,就只能靠自己的財產與國家所分配的稀少補助金自力重建。

▲「O-大鄉的曲屋」空拍圖(google earth)。

古代移山,現代移城

因為清除與重建工程浩大,因此東松島市採取的方式是將整個受創的城市搬移到山的另一邊。透過「東松島市野蒜北部丘陵地區震災復興事業」的網站,可以很清楚看到這個計畫開山闢地,將城市從海岸往高台遷移,原本東名運河兩岸的居地,現在幾乎只剩下左岸,剷開了大佛山,準備將城市移往高地。

2011311

 

2013年12月3日

▲建設前後。可以看到建地周圍的斜坡。

找回過去的生活感

屋主眼見著許多人的死亡,逃過海嘯的災難,得以入住臨時住宅,在僅有2.2坪大兩間房的空間裡忍耐了兩年,找到了合適的土地。因此,在設計這棟災區重建的建築時,建築師特別注重屋主原本的生活習慣,例如一邊看著外面風景一邊吃飯、從臥室到洗手間的動線等。另外,將沒有被海嘯沖走的家具,例如:玄關的照明、燒柴的火爐、鋪在走道上的大谷石、餐具櫃等保留下來,作為家的象徵。

原本的L型房子是主屋加上增建的小孩房間。所有核心家庭都會面對到的問題就是在小孩離家後,留下沒有人使用的小孩房間,使得空間出現寂寞感。震災後等著重建住宅的大多是高齡者,因此,在重建的時候,很多人也考慮是否要縮小房子的規模。在「大鄉弧形之家」裏除了主臥室,就只有一個客餐廳的空間,形成最小單位的家。不過後來加上了浴室和洗手間,另外因為想要有間客房,於是在另一棟增加了客房。

在緬懷建於20世紀、已消失的家的同時,加入了21世紀的現代主義風格,宛如畫廊般的白牆、木質的挑高天井、用地板而不是地毯,在慣常的風景中,混著不習慣的事物,希望同時具備安心感與昂揚感。

對建築師而言,只是實踐新的概念並不能使房子得到生活感,必須將居住者的歷史重新組合一併思考。

▲畫地,決定基準點。

▲基礎工程。

折衷的曲線

「大鄉的曲屋」採用了岩手縣南部地方「南部曲屋」農家的空調智慧,南部曲屋是在主屋(母屋)旁另建一棟馬屋,房屋呈現L型(曲屋)。因為過去的主屋一進入玄關,就是土間(土或泥地的空間),和使用爐灶的廚房與起居室成為一個無阻隔的通透空間。因為挑高的天井會蓄積熱氣,使室內變得溫暖,而與主屋相通的馬屋裏的馬也能夠在溫暖的環境裡飼育。因此建築師將這種利用可以讓爐灶熱氣產生循環的曲家智慧,利用在這棟位於東北地方農業地帶,冬天北風刺骨的「大鄉的曲屋」中。

現代房子內部雖然沒有爐灶,但是有燒柴的火爐,利用在地板下設置風扇,將火爐的蓄熱傳導到其他空間裡。

所以雖然形式、隔間與用途完全不同,但因為得到了東北地方傳統家屋建築的啟蒙,因此以曲屋為名。但主屋宛如馬蹄形的弧形曲線,其實也是另一種「曲」的概念。「曲屋」其中蘊含了建築師希望傳達即使發生大震災,我們仍能從歷史中學習,「災難沒有讓我們失去什麼,我們還有東北地方重要的居住形式」的訊息。

在這個三角形建地上,因為東北地方必須依靠車子才能移動的關係,至少要有兩個停車位的空間,加上建地的界線是斜面土地,可建築的平地只有建地的三分之一,要把土地削平會花很多錢,屋主是高齡者,也不適合蓋到二樓,因此就在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造一房一廳的平房。

雖然外觀看起來是弧形,內部卻是多角形的切面。考慮到各個方位的日照、風向與景觀,加上居住者的使用動線習慣,因此做了曲面的設計,但因為曲面角度的空間概念對偏鄉地方的施工者來說有難度,加上工期也會變得比較長,震災後建材價格水漲船高也難以取得,加上人手不足,種種條件都不符合重建住宅的成本考量,因此最後配合屋頂的設計,內部改成多面體的呈現。

結果呈現出來的多面體,角度和緩,每移動一步所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

▲東面的開口。

▲北面容易受北風吹襲,也有來自田地裡工作者的視線,因此北面不開窗。

▲寢室也在面向東邊的方向開了一扇門。photo Masao Nishikawa

關於這棟房子背後的故事,建築師為什麼不在自己的網站作品介紹中,特別提出這是一棟災區重建的房子呢?他說其實也為了到底要透露多少而煩惱,但「因為網站除了災民以外一般大眾也會看到,我認為這棟建築在被稱為重建住宅之前,應該被視為普通的住宅為社會所知。重建住宅與一般的房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不管是什麼狀況下建造的房子,盡可能提供舒適的空間是建築家的社會責任。」

至今東松島市尚未完全復原,許多人仍在為「家」努力著。

▲南側日照充足且視野開闊,因此在南面開窗。室內的火爐可以讓熱氣循環保持冬天的溫暖。

▲地板用的是水目櫻,天花板則是杉木。

▲面對戶外的景色用餐。photo Masao Nishikawa

▲建地配置圖。

▲平面圖,剖面圖,南側立面圖

Data

建設期間:2011年~2013年7月竣工

地點:宮城県黒川郡

用途:専用住宅(災害復興住宅自力建設)

建地面積:483.19平米

建築面積:75.2平米

地板面積:75.2平米

基本設計期間:2011年9月中旬~2012年3月

實行設計期間:2012年3月~2013年2月

設計・工程監工:前見建築計画 前見文徳

攝影:前見文徳、西川公朗

【撰文:Frances/資料提供:前見建築計画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北海道生態‧建築見學》札幌國際藝術祭2014,整個城市都是我的美術館
北海道生態.建築見學》余市蒸溜所,一滴入魂,堅守原點的煙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