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建築 > 擊壤設計 》新舊磚木架構的穀倉建物,顏氏牧場的延續再生

擊壤設計 》新舊磚木架構的穀倉建物,顏氏牧場的延續再生

從彰化東外環道往139縣道前進,抵達這個位於八卦山脈稜線北側的「顏氏牧場II」,佔地廣達12公頃的綠蔭是三十年樟樹林環繞的苦心經營,這個原本是養豬場的開放空間在廢棄達30年後,老舊建物經過重新整理後,變身成為婚紗拍攝與戶外婚禮的熱門場地,其中的被稱為「穀倉」的建物更獲得2015年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商業空間類TID獎,讓「顏氏牧場II」的美麗身影被更多人關注。

見學館編輯團隊與「玳爾設計」總監朱志峰特地走訪「顏氏牧場II」,請負責規劃設計本案的「擊壤設計」林新峰總監,分享這個項目的設計原委與創意細節,並請同樣以老屋改造獲得「2015年TID Award 商業空間類」獎項的兩位,一同分享老舊空間的新生與再造。

▲我們與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左)來到位於八卦山稜線北側的「顏氏牧場II」,請擊壤設計的林新峰總監(右)為我們講解並分享設計概念,也參與兩位2015年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商業空間類得主的交流。

此案在完全延續原始畜牧空間架構下修繕一列辦公空間及咖啡座;另一處以兩列原始空間構思以穀倉為概念混合新造磚木架構發展成一新架構供大型半戶外活動使用。

新空間的形成源自舊建築的結構旨趣和穀倉的想像,其中看似自由的各向開口擁有各自機能和框景的定義。在此質樸經濟的庶民架構和牆面材質應用探索了最基本的建築問題 - 場所感、遮蔽、和構造的和諧。

以保留山林原始環境為優先,顏氏牧場經營者的初衷

如同上揭文案描述的,本案的業主顏氏牧場的主人也是林新峰總監的岳父,從最初經營此牧場時就以保留山林原始環境為優先,希望用充滿綠意的牧場環境讓畜養的豬隻能健康成長,這樣的用心即使在牧場荒廢30年後依舊,他們用愛護土地和生態的立場出發,讓荒廢的豬舍等建物結構能夠獲得重生。

從大門進入後右側則是寬廣的草原,左側是既有畜舍所改修後的建物空間,從咖啡座、展覽區、假日市集到婚紗照拍攝場地,保留基本結構的建築用不同機能的蘊蓄,讓牧場的場所意義經過演化後繼續存在著。為了針對舊畜舍進行補強改裝,林新峰利用台電標售的電線杆舊木料,做成各種棧板或裝修素材使用,並與新購得的柳安木料支撐起入口處幾棟建物的改建。過去這些建物歷經不同時期的使用,包括建築事務所的辦公室、建築課程研習的場地、手工皮革作坊的工作室等等,他們一直嘗試透過活動的創造來維持建物保存使用的常態,讓這片曾經荒廢過的土地能一直延續綠意。

跟著導覽的腳步移往這次採訪的主要建物「穀倉」的路上,除了一棟黑瓦白牆老舊的建物外,我們觀察到牧場內的建築,基本上都是木造屋架、紅磚砌造的型態,林新峰表示這棟斑駁的老建物原本是牧場內的「寮舍」提供牧場獸醫使用,為了保留這項記憶他們決定讓它維持現況並作整理,使得原本紅磚綠地的牧場地景能有些許點綴,也意外成為許多拍攝婚紗的新人們用來取景的絕佳地標。

半戶外的輕量穀倉,大型木造結構建築的挑戰

經過「寮舍」來到被稱為「穀倉」的木造大門前,推開厚重的門片進入眼簾的是由七米柳安木所支撐的木結構天井,呈現出質樸的秩序美感,外部選用白漆塗佈的金屬浪板、內部以定向纖維板(OSB板,Oriented Strand Board)打造輕量卻粗獷的天井,自然天光從挑高的屋頂上灑落,塑造迎往未來光明的人生旅程意象,是個極佳的婚禮舉辦場所。側邊各四片的鐵製門片以及屋頂上的整面高窗,為穀倉創造良好通風的換氣環境,並同時將周圍草原的綠意映射到室內,成就令人欽羨的庭園婚禮氛圍感。

本身是建築背景出身的林新峰,強調自己相當喜歡建造行為,這棟「穀倉」的左右兩側是沿用舊有畜舍的部分天井結構,再透過中央新增的大型木結構讓新舊結合,並以牧場既有的紅磚形式壁面建造出極佳挑高六米的空間。這個新建的巨大木結構是委託好友「藍領設計」陳右昇設計,當初在選擇木料製材時花了些許功夫,才順利備妥這些梁柱支撐木料,但是緊接面臨的是巨大木結構的組裝難題,即使有完備的理論計算,但畢竟鮮少有這類的實務工作,最後只能透過職人的摸索與經驗進行,將木造結構與水泥柱連結起來,讓穀倉這棟牧場新地標能順利完工。

在穀倉完成後,面對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顏氏牧場,顏氏家族開始思索是否要縮減活動的數量,避免因為過多人潮破壞了原本牧場的綠意環境和場所本意。於是他們取消了原本租用露營場地的服務,讓牧場只在週六日才對外開放經營,並選擇在結婚旺季的暑假進行夏休,為的是能提供最佳的環境體驗並與自然共生,不想為了賺錢用藥劑對待這片土地裡的昆蟲和植物。

家族空間記憶的保留

見學館採訪編輯:本案企劃提案的初步想法和現況之間是否面臨落差,原本的豬舍變身成為婚禮場地和咖啡店,在改造過程中面對的困難為何?

林新峰設計師:以「穀倉」的完成結果來說,與這個設計案最初的企劃想法之間並沒有太多落差,或許是因為這個項目的業主是自己的岳父,我們很清楚他的想法,也有比較完整的溝通,一路跟著調整設計方案。因為預算上的考慮,穀倉裡的一些格局空間是以矽酸鈣板搭配輕隔間方式進行的,這和我們原本鍾意的「磚造形式」有些差距,另外就是屋頂高窗的開啟和清潔維護,遠比當初的設想來得複雜一些。因為想要讓舊有木結構與新造部分能相互連結,當初用來栓緊樑木的大型螺絲五金,因為擔心數量過多會損及柳安木結構,我們重新經過試算測試後,才得出最適數量,這些都是透過摸索才獲得的寶貴經驗。

見學館採訪編輯:老舊空間的改造往往涉及「既有空間的記憶」,在本案裡是否刻意保留或抹去什麼空間記憶呢?

林新峰設計師:由於當初牧場已經荒廢超過30年,我們並沒有麼特別想抹去什麼空間記憶,反而是希望盡力保存每一棟建物和地景,在創造活動場所的同時能讓土地現狀獲得維護。以既有素材搭配玻璃、木料和紅磚,讓咖啡館空間能帶給顧客舒適感,穀倉建物的面積也是與原本的空間一樣,我們很清楚綠色草原和牧場的樟樹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也是人們前來此休憩的緣由。139縣道歷經數十年的變化,曾經一段時間是觀賞夜景的熱門地點,也是許多單車客喜愛的林蔭車道,過去顏氏牧場嘗試透過露營活動,讓愛好自然體驗的民眾能夠在此宿營,與八卦山的自然環境共處,如今我們更希望透過庭園戶外婚禮的舉辦,讓新人家族和賓客們能有夢幻般的美好印象,也讓這片土地成為更多人的空間記憶。

見學館採訪編輯:在TID的參賽文案中提及「新空間的形成源自舊建築的結構旨趣和穀倉的想像,其中看似自由的各向開口擁有各自機能和框景的定義。」,請設計師說明您提及「開口」所定義的機能和框景,是如何企劃並呈現出來。

林新峰設計師:從穀倉正門向前延伸的視野,屋頂上方是象徵光明的自然光帶,最前方的高窗有著外部綠意映射進來成為極佳的框景,與兩旁的宛如騎士刀劍高舉護衛的木結構,烘托出莊嚴隆重的婚宴步道場景,從幅面較窄的穀倉木門一路向前,視野也逐漸放大,強化了開放格局的優勢,這是與在都市飯店裡舉辦婚宴最大的區別,能讓賓客獲得最好的款待。開啟左右兩側的四片金屬門,方便參加戶外婚禮的賓客自由出入,也讓高窗與兩側自然風能有快速流動的開口,使得草原的綠意延伸到室內來,這是同時賦予機能和框景意義的設定。

 

見學觀察家:玳爾設計朱志峰總監

同樣以商業空間設計案獲得2015 TID Award 的朱志峰,先和我們分享了他的得獎作品「精肉食堂」的改造過程,他所遇到的問題則是和林新峰恰巧相反,面對無法移除的鐵件支柱結構,只能用其他方式讓它們和店舖空間相容,朱志峰用森林概念將鐵柱變身成為食堂內的樹枝意象,存續業主夫婦兩人的共同記憶。此外,在空間的選材上,他以類似「燒杉」概念的樸實木料手法,用來妝點空間的門面,並以小窗透出光亮創造來往行人的好奇與窺探感,用燈光和日式曖昧美學創造食堂的故事性,也讓常往日本旅遊的林新峰總監看見熟悉感。

朱志峰非常推崇顏氏牧場主人的遠見,從牧場環境的維護就看見他們愛土地愛家鄉的情懷是如何深邃,幾十年的樟樹和畜舍結構與「寮舍」,都被轉化延續成為這片綠意裡的最小商業活動機能,更保留原本在此生存的鳥類昆蟲,實踐了「Passive Design」能與大地共生的理念。林新峰設計師從建築人的視野去設計這樣一處商業機能的空間,與一般室內設計師想像的商業空間設計有所差距,但也因為這些半戶外空間的多元性與特殊性,才讓評審們看見更多設計細節的用心,也讓他感受到滿滿能量並受益。

朱志峰補充說,林新峰設計師以本地既有的柳安木料、清水紅磚延續原本畜舍形式的「穀倉」,這樣的木造大型結構在實作上面臨相當大的困難度,來到現場見學後才真正理解設計者的想法,無法從資料文案上看出端倪。穀倉的開窗與氣流動線,讓他想起了見學館曾經採訪報導過的「伊東建築塾」,幾個空間框景的設計,更可見到顏氏牧場對周圍地景維護的自信,質樸的紅磚建築在綠茵草地上重新開展顏氏家族的記憶,也延續了八卦山稜線北側的連綿綠意,是個值得大家前來走訪的休閒環境。

 

顏氏牧場II

地址:彰化市大彰路65號(139縣道19.7K)

電話:04-7373606

官網:http://www.changhua.yenpasture.com

營業時間:星期六日及國定假日連假 10:00~18:00

 

擊壤設計 / 林新峰總監

地址:台中市西區公益路52號12樓-5

電話:04-2329-0913

官網:http://www.studiobase.com.tw

信箱:SA@studiobase.com.tw

 

日式空間設計觀察:「玳爾設計」

電話:02-8992-6262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華路一段8 號11樓

官網:玳爾設計www.dialdesign.net

信箱:dgdesign@ms24.hinet.net

Blog:dgdesign.pixnet.net/blog

Facebook:日式空間設計觀察

Pinterest:https://www.pinterest.com/shihochu/

 
【撰文:Chris Hsu/ 攝影:吳佳容 /資料提供:擊壤設計】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從「生活」到「養生」,營造在家工作者的最適住宅
朱志康空間規劃 》從大慈寺面向全世界,方所書店的藏經閣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