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推作品 >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從「城市創合」見新興普世價值-社會設計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從「城市創合」見新興普世價值-社會設計

「臺北設計城市展」舉辦的宗旨

主要強調設計對於當代城市發展的貢獻與重要性

拋出名為「社會」的卷軸洋洋灑灑向前滾出紅塵江湖刀光劍影浮雲菩提樹,如同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市井裡揉麵的、拉車的、簍裡跳著魚的、烙鐵礦的、燒陶瓷的…個個捲入歷史狂濤裡奔流,一路沖出如今灘上即生即滅的破碎泡沫,當海潮褪去,見著細沙上的小紅人小綠人跑跑停停、閃掩竄動,這片淘洗出的新人間此岸,究竟會有哪些熠熠的珍珠?

孟子說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點出社會運行仰賴分工合作,兩千三百多年過後,世界以「社會設計」強調挪用各行各業的技術概念重新創作發明,目的從人人為我,跨至我為人人,蘊涵社會關懷的設計於焉成為主流。在臺北市穩坐「2016世界設計之都」寶座之際,臺北設計城市展主題從去年告訴世界我們是誰的「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邁至帶大家一起走出去看世界的「城市創合」,企圖透過介紹國際著名社會設計經驗,進一步提昇台北市民素質。

《綠‧建築家》特別邀請《CONCEPT北歐建築》設計總監留郁琪(Doris)及建築師張恩誠(Ken)擔任品味顧問,走訪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並與展覽執行總監鍾秉宏建築師對話,徹底瞭解其中貼近社會與環境公義的設計靈光。

▲臺北設計城市展始自2012年,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於10月4~26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今年共計有近百位分別來自印度、以色列、美國、英國、德國、荷蘭、日本、澳洲與臺灣等9個國家的設計師參與,近30件社會設計作品透過展覽分享給臺灣民眾。

展覽執行總監:鍾秉宏

▲鍾秉宏為「鍾秉宏建築師事務所/築點設計」負責人,2007年11月創辦archicake daily線上雜誌,擔任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執行總監。

品味顧問:CONCEPT北歐建築

▲《CONCEPT北歐建築》設計總監留郁琪(Doris)專注闡揚北歐風格室內設計,近幾年遊走紐約、東京、北海道、丹麥等城市,挖掘異地傳統文化與摩登設計的創意能量。

▲《CONCEPT北歐建築》建築師張恩誠(Ken),負責北歐風建築整修、增建、新建事務,在Doris口中,Ken性格誠懇、沉穩,且對專業相當堅持。

展覽主視覺設計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城市創合」主視覺設計概念發想自「核融合nuclear fusion」,設想臺北市每位設計師及每件作品都是一個光點,再加上國際設計師與案例的光點,交疊、碰撞、熔合創造出點點星閃的臺北地圖。

鍾秉宏建築師表示:「乍看之下,這張圖像是一個人在跑步,其實它是北部大地之母淡水河,而圓點匯聚成的同心圓代表散發能量,就像夜晚在飛機上看整座發光的城市,發光的地方代表有人在裡頭,有人在就有能量,有能量的地方就會合作,我們希望社會設計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促進城市成長。」

▲主視覺以核融合表現臺北地圖及淡水河,象徵社會設計能做到的「城市創合」。

展場空間設計

展場空間延伸自主視覺設計,採用「永豐餘」提供的5千餘支紙管佈置而成,運用拔地而起、圍成矩陣的紙管聚合出光點形狀,在這些圓形裡展示的則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社會設計案例,在虛實空間之中,體會設計的秩序、美感與能量。而紙管的選材上則呼應了再生、回收概念,希望能夠尋找紙管更多的再利用可能。

《CONCEPT北歐建築》建築師張恩誠(Ken)相當欣賞本展覽的動線規劃,透過既不封閉也不開放的虛實效果分出區域,讓每個展區保有通透感受,同時也符合城市展覽的區域連結性質。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展場採用「永豐餘」的5千餘支紙管佈置而成。

▲放火燒稻草是過去農村收成後的景象,這些曾孕育出糧食滋養人們但最終卻被視作廢棄物的稻麥秸(ㄐ|ㄝ,禾粒打脫以後的禾莖)稈,「永豐餘」取法蔡倫造紙,歷經12年研發出Npulp技術,將收成後的廢秸稈以無化學方式製成紙漿、種菇太空包、生質燃料和有機肥料,不僅可減少因造紙所須砍伐的林木,更增加農民收入,整個過程零廢棄,體現與自然共生的實際應用,甫獲2014愛迪生獎殊榮肯定。

談策展:有夢想才有方向和動力!

去年的臺北設計城市展為爭取世界設計之都,使盡渾身解數表現臺北市文化精髓,今年辦展壓力會很大嗎?執行總監鍾秉宏回應:「壓力在於之前沒有人做過,當你成為世界設計之都,你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當臺北市的角色從世界設計之都的申辦者,到名正言順的正選,我們不用再去誇耀自己的長處,而是變成一個平臺,讓臺北市民的素質涵養能夠提昇,知道其他城市的人在做什麼。」

◎策展人-莊熙平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城市創合」策展人為莊熙平,莊熙平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擁有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及美國建築師執照,於1994年獲得推薦入選為美國建築學會(AIA)會員,專業橫跨建築、房地產、創業投資、多媒體等產業領域,擁有多年管理經驗,也是經驗豐富之創業家、建築師及學校老師。

鍾秉宏表示:「莊老師擔任策展人就像扮演領導者,本次展覽講社會設計,重點是建立國際經驗交流平臺,許多國內外設計師都是賣莊老師的面子來臺北參展。」

▲策展人莊熙平(右)與執行總監鍾秉宏(左)討論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策劃事宜。via

◎文化局長-劉維公

「文化局長劉維公在臺北設計城市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還沒拿到世界設計之都,以及告訴別人臺北市是世界設計之都之前,你要先對自己的城市有所瞭解,劉局長知道辦展覽不能只有政府在作,還必需讓民間動起來,否則一場徒具形式的展覽結束之後根本帶不起後續效應,我們不是為辦展覽而辦,而是希望讓大家看到東西,社會設計就是Design for People、Design by People,我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希望辦這個展覽可以影響很多人、幫助很多人。設計方案一共改了四次,局長非常包容。」

「自己對自己的城市有未來願景的時候,會比較有動力,對城市有夢想的人親手做社會設計,是當代城市發展每個市民應有的責任與想法。」鍾秉宏說道。

社會設計從善念出發

鍾秉宏建築師提及,當今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公佈得獎者為日本「人道主義建築師」坂茂時,他馬上提筆寫了一篇文章闡述社會設計之擴大。

「坂茂獲獎那天我就意識到社會設計開始推到建築界,這三、四年間大家都在講社會設計,但前幾年許多人都還認為裡面的創新發明只是不著邊際的夢想或精神口號,沒想到它真的會發生,直到近幾年才以實際的創新試驗扭轉市民思想。」

「其實要篩選出社會設計作品已經很難了,因為它不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東西,我們發現還有更多不錯的設計概念,現在只是個起頭。社會設計很多是跨界合作,設計師從一個善念出發,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一旦有機會交流時,許多優點可能互相交換、避免錯誤,社會設計師有善念,他會透過交流學習應用,像David Swann設計的針筒,只是把既有技術應用在針筒上;Daan Roosegaarde讓道路用感光裝置跟你溝通,這些設計表現出跨領域設計專業和多元思考設計師一心在市民身上,如果真的想把想法做出來,就一定可以克服萬難!」鍾秉宏說道。

▲英國設計師David Swann的“A Behavior Changing Syringe”,排除文盲障礙和語言隔闔,應用成本低廉的顯色技術,將針筒改造成一經使用就馬上變色,用刺眼醒目的顏色警告針筒已經使用過,有效避免因為針筒與針頭重覆使用而引發的疾病感染,解救成千上萬因針頭感染而死的貧民與兒童,也得到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設計大獎的肯定。via

▲由荷蘭設計師Daan Roosegaarde設計的“Smart Highway”,挑戰一般對於智能城市生活中只專注於車輛改造的單一思考方式,利用感光、發光、適應溫度變化的塗料,以及風力發電的偵測器等,讓道路尋找一種可以「說話」與用路者溝通的可能。via

※參閱:第一條會發光的智能公路在荷蘭奧斯開通

▲急難來臨時,有時候想要好好睡個覺都很困難,臨時的避難所往往簡陋而沒有隱私,這讓避難的人身心都受到極大的煎熬。由日本GK Design Group設計的“Quick Space 72H”以模板式的系統設計,選材考慮其強度、隔熱和易於回收等,尋找善於倉儲、方便運輸、簡易並可以快速搭建的可能,盡可能地提供避難者較為安心舒適的空間。

▲以色列設計師Nektar Solomon特別為印度貧苦家庭設計的「簡易手搖式洗衣機」(Bucket Washing Machine)」,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就地取材讓洗衣服變得更省力簡單,設計師更一代代進行改良這個洗衣機,現在已經有第三代的設計。via

▲為呼籲更多民眾響應環保議題,臺北市文化局與展覽執行單位「築點設計」,也和經典工程以及群眾募資Flying V攜手合作,共同打造「綠苗出走」的網路公益計畫,希望藉由公民參與,同步展開綠色行動,從一株綠苗開始啟動改造綠化都市空間的可能。

▲美國設計師Xiaowei Wang & Deren Guler設計的“Float Beijing”,將傳統民俗玩具風箏加上簡易的空氣偵測器,讓手中拉引的箏線連結上對城市空氣品質的關心。

▲Doris最喜歡的設計“Access to Medicine”為荷蘭設計師Luc van Hoeckel & Pim van Baarsen的作品。尼泊爾鄉村地方因為識字率及基本醫藥常識不普及,導致藥物使用失當,無法發揮效能,甚而有藥物安全問題。設計師與當地藥廠合作,近距離觀察生產端到消費端的情況,選擇成本較低的包裝,以簡單的插畫圖示傳達正確的藥物使用方法。via

Doris表示:「要畫出藥包圖案需經過非常細微的觀察才設計得出有效包裝,這個設計讓我很感動,佩服設計師也太聰明,能想到自己不需要的設計,也支持了人都是平等的,不因教育程度或生長背景影響醫療權。」

Ken也稱許:「不是很偉大的發明,但是一個很偉大的想法。」

▲Ken最喜歡的設計“GreenWheel”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提出,適用於各種腳踏車的動力輪胎 ,2008年首次曝光於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含一組36V 9AH鋰電池與250W的直流無刷電動馬達,其擁有全球首創專利的動力輸出軸,使馬達效率高於一般傳統齒輪馬達,電池組固定於車架,重約8公斤,充電需90分鐘,續航力約55公里,適用135mm叉寬的自行車,並可透過藍芽控制。可有效省力、蓄電,並有效節省和再利用能源。Ken欣賞它運用現有資源做出改善的新科技,讓設計重新回歸到人的身上。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所設計的「折疊環保車(MIT City Car)」,打破現代人對於實體車身的觀念,這部雙人空間的環保電動車最大的特點在於可以摺疊,車輪具有超過80度靈活轉向的功能,為忙碌的都市人縮短尋找停車位的時間壓力,並能有效節省停車空間。via

▲美國設計師Aaron Latzke & David Delcourt設計的“Siva Cycle Atom”,是安裝在任何自行車架上的輕量化發電裝置,可以輕鬆轉換自行車旋轉的動能為電力,儲存在電池裡,形成一組行動電源。

▲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與澳洲矯正署合作的受刑人密集學習中心“Design Out Crime-Intensive Learning Centre”,挑戰一般人對於「監獄學習」的印象,設計師堅信唯有貼近獄外的真實生活,受刑人才能真正再教育,準備好迎接刑後的新生活。via

▲頂樓加蓋是臺灣的建築景觀特色,同時卻有安全、舒適與美觀的爭議,交大團隊的「蘭花屋」(Solar Decathlon-Orchid House)以建築綠色核心、都市天際線與啟動社會引擎為核心思想設計而成,運用臺灣的蘭花溫室栽培技術,並與本土高科技產業合作,從「頂樓加蓋」的空間尺度出發,挑戰高溫高溼的海島型氣候,企圖創造舒適、環保、減能、美觀的居住空間,作品亦榮獲「綠建築都市設計大獎」(Urban Design, Transportation and Affordability Award, 簡稱UDTA)的肯定。

▲「通用設計」源於無障礙設計,但超越無障礙設計特定族群的範疇,朝向「全民共用」發展。本展區以互動裝置的方式邀請觀展者實際體驗特定族群(如行動不便者、色盲、老人)的使用限制,進而思考設計導入、解決問題的可能。

多樣性&共通性

回歸到「城市創合」展覽主題,在分與合之間的「創、合」,多樣性(Diversity一直是我們所珍惜的全球生態特質,更是全球各地所有城市之所以動人、宜居、而且人性化的關鍵。而共通性(Commonality卻是在所有人類居住的環境裡面,那些永遠不可或缺的基本訴求。

創新(Innovation是目前全球關切的議題,倡議透過設計、整合、顛覆、突破,開創出前所未有的顛覆式創新。創新的真正目的並非特意獨行的為變而變,而是為共同擁有的環境、為人類社會,為那永遠共通的基本需求創造新價值

以鍾秉宏建築師之語總結:「年青人只能努力,我們都還在學習階段,要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強!」讓每顆超強力光點有機會凝聚或融合,進化成更理想的社會。

※延伸閱讀:

臺北城市設計展》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

2014臺北設計城市展

Facebook:Taipei Design City

官網:www.mmag.com.tw/ad/exhibition/2014TDCE/

品味顧問:CONCEPT北歐建築

Facebook:北歐風格館

官網:creative-group.com.tw

Blog:concept2014.pixnet.net/blog

Mail:service@twcreative.net

電話:02-2706-558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32巷19號

【編輯:蔡舒湉/攝影:黃行彬/資料協力:臺北市文化局、archicake】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北海道生態.建築見學》余市蒸溜所,一滴入魂,堅守原點的煙燻味
北海道生態‧建築見學》賞玩歷史名所五稜郭,品嚐百年老店六花亭甜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