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建築 > 與普立茲克大師登「若山」,格蘭・穆卡特Glenn Murcutt賞評生態建築

與普立茲克大師登「若山」,格蘭・穆卡特Glenn Murcutt賞評生態建築

日前我們應邀參與了一場建築人交流的聚會,親見國際建築大師與國內優秀建築師們的對話,值得我們與大家分享。

由台北市建築世代會、台灣現代建築學會、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及半畝塘聯合主辦的活動,邀請2002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澳洲建築師格蘭・穆卡特(Glenn Murcutt)、芬蘭建築師尤哈尼・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澳洲建築學者Philip Goad與台灣新銳建築師群交流建築理念,同時走訪「若山」建案,體驗半畝塘闡揚的「生態建築」、「節氣建築」、「垂直森林」。

今年高齡81歲的格蘭・穆卡特自1969年啟動「一人事務所」工作型態,以「輕撫土地」(touch the earth lightly)為座右銘,設計注重風向、水流、氣溫、光影,融入澳洲生態地景,打造高機能性的自然建築。本次訪台,格蘭・穆卡特提醒台灣建築師更別忘了自己的文化,自然亙古長存,建築師的任務絕非創造自然,而是用愛、熱情與奉獻的心,在永續、傳承的議題上長期耕耘。

▲生於英國的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 1992年獲頒阿爾托獎(Alvar Aalto Medal),2002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2009年獲頒「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AIA Gold Medal),現任普立茲克獎評審團主席。

▲半畝塘三月活動「與Glenn Murcutt相會在若水會館」,澳洲建築師Glenn Marcus Murcutt(左2)、芬蘭建築師Juhani Pallasmaa(中)、澳洲建築學者Philip Goad(左2)、半畝塘創意總監何傳新(左1)、建築學者王俊雄(右1)合影。

遊走建築,格蘭・穆卡特的若山體驗

半畝塘住宅開發案「若山」位在竹北高鐵旁的新興開發區,以彷彿是一座山的垂直森林型態,回應都市需求與環境永續的期許,貫徹「自然生態與人們和諧共好」之信念,作品榮獲2016年台灣住宅建築獎-集合住宅建築類首獎、2016年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不是你創造自然,自然一直都在,而是你選擇了自然。」

格蘭・穆卡特表示,「若山」藉由一種強而有力的形式表現自然與文化,具有強烈的企圖心將地景融入建築。自然跟建築物的對話是多層面的,也是建築設計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位傑出的建築師首先要學會觀察周遭自然環境,發展出的建築系統必需能永續傳承,此外,更別忘了你的文化、你的設計初衷。

「我在這裡看到你們這些年輕的建築師對連結自然有這麼大的熱誠,的確一定要將自然與建築視為一體,如果不將自然考量進設計,你麻煩就大了!了解自然後,就能認識結構與地景,地景是自然的結構,這點很重要。」

▲Glenn Murcutt表示,建築師要懂得觀察環境,將自然與地景帶入建築設計中。©半畝塘

「我聽說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人們住在大家庭裡,但台灣人如何與長輩同住呢?當孩子出門上課上班,長輩在家要做什麼呢?如果爺爺奶奶可以在花園蒔花種草,那生活就能保有一定品質,嗅聞花草香氣、品嚐果子滋味、享受季節景觀變化,這就是美好的生活!聽見下雨的聲音,聞到空氣中雨水的濕氣,感受戶外的蟲聲、鳥吟、雞鳴、狗吠……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們設計的建築系統要能感受環境。」

▲Glenn Murcutt認為,在建築中增加光影、風、雨水、園藝等自然元素能豐富生活情趣,使居住者獲得幸福感。©半畝塘

高齡81歲的芬蘭建築師尤哈尼・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是2014年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評審委員之一,1983年在赫爾辛基創立事務所Arkkitehtitoimisto Juhani Pallasmaa KY,在學界與文化界有重大貢獻。這是他第三次訪台、第二次參觀「若餘山」,尤哈尼・帕拉斯瑪欣賞半畝塘以生態鋪排出鮮活情境,建構心靈與實體的空間意象。

「我對自然與建築的關係能夠獲得如此大的關注,感到驚喜、受鼓舞。對我來說,自然是最基礎的系統,日夜實踐運作,這也是我的好友格蘭・穆卡特常提到的,但人類文明常忘卻自己也隸屬這套自然系統,我們都是自然的生物,人類文化與生物本質密不可分。」 

▲芬蘭建築師Juhani Pallasmaa表示,生態環境與人類心智密不可分,自然是建築的基礎,亦能鼓舞心靈。

澳洲墨爾本大學建築學者、評論家Philip Goad,專研建築歷史、理論與設計,是澳洲當代建築權威。首次拜訪台灣的Philip Goad在「若山」看見半畝塘對建造一座「建築之山」的企圖心,對此雄心抱負與探求自然、聚落、生態系統知識的動力感到相當驚艷。

「在人類文化層面融合動植物世界,對我來說很特別。若山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發展出結合生物學、動物學、植栽、行為……龐雜的知識系統,作品表現出建築人熾烈的熱情與自然生態的無限能量。擁抱自然是很棒的事,不妨持續擴展、傳承經驗。這是件完成度極棒的案子,也是很優秀的示範建築,恭喜!」

▲澳洲建築權威Philip Goad驚艷「若山」整合建築、景觀、生態等龐大系統,累積的專業知識值得傳承發揚。

建築人生三訣:愛・熱情・奉獻

在聆聽半畝塘環境整合研發長顏偉純,與陳宣誠、曾柏庭、黃介二、林聖峰等台灣新銳建築師簡報作品之後,格蘭・穆卡特深受感動,分享建築人生的三大指標——熱情(passion)、愛(love)、奉獻(sacrifice

「我對年輕一輩的付出感到很驚艷,我想建築是最需要愛與熱情、專注努力、犧牲奉獻的專業領域之一,必需經歷相當的苦難才能成功,如果你對自己的專業沒有熱誠,你就不該投入這份事業,因為你絕對得不到正常的回饋,回饋必然來自你對自己做的事有愛,並且完全的負責。」

「我常鼓勵年輕人,對於生命,你不該抱持汲汲營營、急於成功的心態,應該慢慢練習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完成作品。記住!妥協無關傲慢卑微,而是關於如何用更能達成的方式執行。你得謹慎決定對作品做的任何妥協,如果做了這次妥協,等同決定了下個案子的客戶品質,所以好好想想吧!因為妥協而得到客戶,但也等同品質每下愈況。」

 

▲芬蘭阿爾托大學建築博士裘振宇教授(左1)在本系列活動擔任國際交流口譯。©半畝塘

「我32歲之前在很棒的團隊中工作,33歲開始覺得再也無法受僱於他人,因為我挑戰每件事,對不認真工作的人感到憤怒,我就是無法容忍這些人,常常處理人事會讓工作成效降低,於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事務所。在我的嘗試中我發現自己幹比較好,大公司失去掌控建築的能力,自己一人可以掌握一切,但還是有跟很棒的合作夥伴。」

「開業前十年我只做3個案子,在最近十年發現跟非常尊重的建築師合作並不容易,當然合作的點子很棒,

但我不急著追客戶來增加收入,而是加倍努力投入設計,我降低99%的工作量來冶煉品質,多做練習對我來說很重要。人們用電腦快速獲得答案,可是電腦不能解決設計的所有答案。我還是習慣用手畫圖,我稱之為『思考之手』(the thinking hand),手是思想的延伸,偉大的建築皆來自雙手,手會在任何人察覺之前寫下解決方案,讓事情發聲。」

格蘭・穆卡特指出當代建築的盲點:「建築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今日建築的敵人是時間不足、缺乏耐心。」

▲半畝塘創辦人江文淵建築師(中)為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右2)、芬蘭建築師Juhani Pallasmaa(右1)、澳洲建築學者Philp Goad(左2)、芬蘭阿爾托大學建築博士裘振宇(左1)導覽「若餘山」。©半畝塘

20年反省與翻新,江文淵的整合路

半畝塘自1997年以建築師事務所起家後,逐漸整合建築、室內、景觀、營建、土地開發、文化創意等事業部,半畝塘創辦人江文淵建築師表示,半畝塘與格蘭・穆卡特的自然建築理念相近,很榮幸參與這場國際建築交流,也感恩有更多人願意聆聽當代建築的可能。

「當每個人的主體性都被模糊成同一張臉孔時,是時候開始反省。半畝塘20年來不斷叩問建築是什麼?不停思索、翻新建築的定義,過程中遭遇很多困境,也發現全世界有很多人都在重新定義建築。」

「建築絕對不是追求好看,建築離不開自然人的本質,我非常認同老師(格蘭・穆卡特)所講,如果沒有專注、熱情與犧牲,我們真的到達不了理想所在,無法完成,建築生涯要用更漫長的時間去成熟它。」江文淵說道。

 

▲半畝塘創辦人江文淵建築師(右1)導覽半畝塘作品「若餘山」。©半畝塘

相較於格蘭・穆卡特的一人事務所,半畝塘在20年間發展出150人的大型團隊,江文淵回應,起初並未預設發展到今日規模,而是無間斷地反省、實驗、學習、凝聚資源的結果。

「我發現台灣產業鏈過度分工,少人能做整合,尤其一個概念要落地是千百個難,下一個決定如果沒有解決,下一個問題就無法圓滿。我只是一開始做生態建築找不到夥伴,這個起步在台灣算慢,變成邊走邊學找資源,一路把事業整合起來。這條路我不覺得那麼難,所以在有點累積後趕快透過各種方式分享。」

 

▲半畝塘環境整合研發長顏偉純在活動發表簡報,介紹「若山」建案與半畝塘天人共好的節氣生活理念。

「台灣大部分建築師都比較單打獨鬥,經營小型的事務所,呈現產業斷裂狀況,因此勢必要有人出來做整合。當然,自己開公司是一條路,但我不認為大家都要這樣做,關鍵是學會合作,我很鼓勵年輕的建築師跟身邊的人手牽起來做事,你有意願跟營造廠的人手牽起來一起做事嗎?你有意願跟學景觀或生態的人手牽起來一起做事嗎?要願意牽大家的手,彼此分享經驗,重新定義建築師這個產業,而不是單打獨鬥,我期待產業能慢慢成熟。」江文淵說道。 

▲半畝塘創辦人江文淵建築師(右1)導覽半畝塘作品「若餘山」。©半畝塘

▲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芬蘭建築師Juhani Pallasmaa、澳洲建築學者Philip Goad在若水會館與台灣建築人合影。

大自然以宇宙定律運轉生滅榮枯,而人類文明一度自恃堅不可摧、勢不可擋。半畝塘的生態建築、節氣生活,將人帶回生存本質,踏實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循環,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學習與世界萬物和諧共生,正如同格蘭・穆卡特所言:

「如果你好好做一件事,也許無法成為富人,但你能享有生命品質。讓人們認同思想與作品是無價的,在半畝塘可以清楚看到這股可貴的心靈能量。」

【撰文:蔡舒湉/攝影:吳佳容/資料協力:半畝塘】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澄璞設計》從五感出發,打造動靜皆宜的上善之家
山崎健太郎設計工作室》順應環境、貼近人性,身體記憶的空間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