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綠饗宴 > GOOD DESIGN AWARD 2016》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

GOOD DESIGN AWARD 2016》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

每年四月開始徵件、經過兩次評選,直到十月公布,隔年三月推出前一年得獎年鑑,幾乎持續一整年進行的「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今年正好一甲子,六十年。

比起近年來許多一時興起而設立、卻往往看不到第二屆的獎項,發起於日本、能夠從1957年起持續至今的「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的確是許多設計者夢寐以求希望獲得的肯定。

今年見學館榮獲「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媒體類獎項,前往日本領獎的同時,也採訪了正副審查委員長永井一史與柴田文江、審查委員暨會場構成的長坂常、負責舉辦「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的機構——日本設計振興會常務理事青木史郎,以及2016年的大賞「世界地圖圖法」得主鳴川肇教授。

 

透過執行獎項的工作人員與審查委員們的分享,讓我們重新認識「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以及「設計」的真諦。

「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柳宗理

走向全球化的優良設計獎

由日本通商產業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為破除抄襲而在1957年開始於前一年成立的「意匠(設計)獎勵審議會」內,由建築家坂倉準三擔任審查委員長,帶領42名專家在市面上尋找具備優良設計的好商品,設立「優良設計商品選定制度」,這就是「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的誕生。

今天備受世界推崇的日本設計,可說是日本在戰敗後拚經濟的同時,將設計滲透入一般大眾生活中的美好「意外」。

「優良設計獎」在有形、無形與綜合三大範圍下設立的六個類別:「產品」、「空間」、「媒體」、「系統」、「解決方案」、「先進科技」,今年擔任副審查委員長的柴田文江表示:「在其他世界各國的比賽獎項中,很難看到像優良設計獎有這麼多領域、涉獵如此廣泛。」

2016年優良設計賞的參賽作品為近年來最多,有來自日本國內與國外的參賽作品共4085件,由日本國內外共76名各界專業人士組成審查委員會,選出獲獎作品1229件。而來自海外的徵件中,更以台灣為最多。

▲在佈展時遇見來自台中的「富玥設計」團隊,他們以「兒童成長椅」獲獎,透過腳椅可拆換特性可變化出四款功能,實用又極富創意。

▲一鼓作器設計工作室負責人徐仲淼為了重拾那最古老的記憶,以設計結合傳統工藝技法,詮釋出工藝樂器的新概念,也獲得評審肯定。

▲協創手造傳媒今年以「見學館」媒體獲得「GOOD DESIGN AWARD 優良設計獎」,也同時參與整個採訪。

因此審查委員長永井一史特別提到:「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現在我們覺得日本所面臨應該要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單純屬於日本的問題,其實是整個亞洲甚至是世界都會面對到的問題,例如今年獲獎的作品之一『星之谷集合住宅』,是解決日本原本存在的問題,但是若加以應用,這個模式就可以套用在其他國家上,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參考這個範例,再去做一些改變。這就是提供與世界共同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方法。」

從產品到空間

儘管「優良設計獎」一開始是針對產品設計為主,但在二十多年之前,消費者的另一個需求:「住的設計」開始受到重視,但建築畢竟與產品不同,建築設計不需要面對大眾,只要業主點頭即可,但當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好的建築時,日本設計振興會希望把看產品設計的觀點套用在建築上,日本設計振興會常務理事青木史郎說:「建築本身的存在必須是建築師、業主、當地居住的人以及整個環境要取得很好的平衡,這才是我們認為的好的建築,因此我們開始把它納入優良設計獎的類別中。一個好的建築必須要具備社會性與各方面的平衡。這是我們想要設立獎項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簡單來說,在過去建築師只要去實現業主的想法,但是現在我們想鼓勵建築師去幫助業主,把想法擴展到社會性的那一面,希望藉由這個獎項對去做到這點的建築師給予鼓勵。」

在「優良設計獎」裡面的空間獎項其實也可以用產品設計的觀點來分析:建築師蓋這些房子,使用者是誰?這些使用者、消費者的生活型態是如何?這些蓋出來的房子是否有符合他們的需求?「這個觀點和我們在看產品設計時是相當接近的。」青木史郎說。

「優良設計獎」的空間獎項如何評選,青木史郎表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是前述以消費者出發、包括消費者的生活型態等。其次是希望建築師不再像以往一樣只關注業主本身的需求,而是希望業主把格局拉大,看他想做的建築是否能夠具備社會性,提高到更高的層次。這兩點其實都是考慮到關係性,不是光看這個東西做得好不好、精緻與否,而是要看這東西與周圍所產生的關係。」儘管當初贊成這項空間獎項成立的多是建設公司與建造集合住宅的大型建商,但進入20世紀後,人們對空間的需求改變,也造就了建築師開始不再只專注結構與外型,「有很多建築類來投的作品是建築師事務所蓋的獨棟建築。這些都是建築師針對單一業主去進行設計,是客製化的作品,當然他們針對業主的每個問題都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法,可是像這種客製化、又單一的作品到底能不能成為我們評估設計好壞的標準?我們對此打上問號。」青木史郎說。

▲過去的團地住宅面臨經濟轉型而閒置,經過建物再生計畫後,兩棟重新以一般貸賃住宅的型態提供出租,另外兩棟則交由當地市政府做為市營住宅來管理,並在一階設置了保育園等機構,僱用本地人力來運營。外部空間則開放做為附屬的農園,並有假日固定小型集市的商品販售,把基礎商業機能也帶入到這個社區來,讓原本荒廢的團地住宅,變得更加蓬勃富有生機。

▲位於宮城縣岩沼市玉浦地區,是日本東北大地震的受災區域,為了讓災民早日重回震災前的安定生活,這個由住民主導、當地政府大力配合參與的公營住宅,獲得2016 Good Design Award的肯定。這樣的公共房屋規劃,目的是希望維護這個鎮的重建後完整性,讓原本的住民和生活依存關係不會有太大變化的產生。

▲常務理事青木史郎說:「建築本身的存在必須是建築師、業主、當地居住的人以及整個環境要取得很好的平衡,這才是我們認為的好的建築。」

身為評審建築空間的審查委員之一,長坂常回想當時的評選過程說:「要看這麼龐大的建築作品,確實非常辛苦,因為很多建築並沒有太大差異,而我必須從中去找出差異,如果有很大的特徵,就會很容易凸顯出來,但並不是每件參賽作品都是如此。」

如同審查委員長永井一史前面所提到的共同性問題,設計獨棟建築(住宅)的建築師雖然是解決個別性的問題(該業主才有的問題),但是當這個問題如果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亦即其他人也可能遭遇到同樣的問題。因此「優良設計獎」即在於鼓勵建築師或設計師去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就算這個作品只解決了一個人的問題,可是在其中可以找到普遍性的基準或是答案的話,我們也會去鼓勵他。其實產品設計的世界現在已經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從量產的世界,到現在因為有3D列印機,很多可以量產的東西也能夠去發展成獨一無二的作品,所以這是我們在客製化與標準化中間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青木史郎說。「也就是說,我們在評估建築時可以找到最重要的三點要素,第一是是否重視住在其中的消費者的生活型態,第二,是否注意到建築本身與周邊其他相關的關係,第三,是否能夠從個別的問題中去找到普遍、共同的答案。」

▲正副審查委員長永井一史與柴田文江,在頒獎典禮結束後也接受了國際媒體專訪,為我們分享本次評選的過程。

設計的趨勢

隨著時代的變化,透過「優良設計獎」的評選,也可以觀察到設計趨勢的改變,「身為評審長,每年會去觀察主題是否符合時代的進步。這四、五年來我們看到潮流有相當大的變化,當然有技術上的變化,另外也看到價值觀、哲學觀上的變化,從這方面也衍伸了相關的設計。在今年的趨勢上,我們看到一些作品是在舊有的基礎上再去做一些改良。這部分我覺得是很日本的,日本人喜歡去鑽研,這是相當具有日本特色和精神的。例如無印良品的水桶或是傘,都是希望鑽研到最好的境界。而設計振興會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從來投件的作品中進行挑選,然後將他們推廣到社會,讓大家更加認識這些作品。」永井一史說。

在空間類別的方面,青木史郎也觀察到最近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趨勢是老屋改造。「在老屋改造方面,台灣或許都做得比日本好,做到這些老屋改造時,不是要讓它變新、變漂亮而已,而是在讓它變漂亮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目的、賦予什麼樣的責任?這方面能否發揮好的功能才是我們評估老屋改建時所考量的。我們很重視建築的關係性。老舊的設施是否能夠藉由改造重生、強化或改善原本的關係性,這也是我們會去觀察的部分。」

「而日本近年來的改造風潮,其實可以簡單用『開放』這兩字來形容。」以往建築師做的都是比較封閉的、內向的,但是現在都盡量讓這些建築能夠開放,與地區產生連結,與地區一起成長。

柴田文江表示:「我們每一年會刻意挑選一些以往所沒有的作品。今年特別顯著的一點是大家比較不像用單一的事件或東西來解決問題,可能會集結很多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力量來解決,也就是一個團體式、專案式的方法。特別是可能年輕人比較習慣這種團體的工作方式,不像過去出現一個天才型、明星式的人,大家追隨他去做一件事。現在比較像是很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大家一起同心協力共同解決一個問題。」

所以就結果來看,獲獎設計師的年齡層相較於過去更加年輕化,「但在審查時我們並不知道這些作品是幾歲的人所設計的,完全沒有關於設計師的資訊,獲獎的年輕設計師變多,或許跟世界各地一樣,對設計的關心已經逐漸滲透到年輕人身上了。」永井一史說。

審查委員長坂常也認為:「所謂的趨勢在哪裡,好像以往比較注意作品完成後是不是好看,但現在會注意作品的水平變化,也就是蓋好之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注重的是線的變化而不是單點。而且我覺得在塑造趨勢的是媒體。我們實際在做建築的人,比起蓋好之後的美觀照片,我們更重視的這個建築在人們居住後、在生活中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與功能,建築與生活之間有什麼樣的互動關係,這是我們比較重視的,如果要說趨勢,或許這是一個新的趨勢。」

▲常務理事青木史郎先為海外媒體解釋,關於這幾年關於聚焦議題著重的項目與意義。

▲電通株式會社為六本木商店街振興組合所設計的垃圾袋,希望在萬聖節期間能讓街頭的垃圾堆也能融入節慶感,並顧及環保議題。

審查委員的角色

設計的趨勢變化不只帶來作品本身設計哲學的改變,「優良設計獎」評審委員的年輕化也促成了獲獎者年輕化的結果。「不只是得獎者,審查委員的陣容這幾年也換新血,由新人補上退下的年長者,當然評審者的眼光也算是比較年輕。由現在實際在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去發掘在這些產品中覺得優秀的部分。」柴田文江說。同時,這批年輕的審查委員中,甚至有三十出頭的審查委員,「不會像過去較為偏向學院派教授在看學生作品的眼光。而是以同樣都在現場第一線建築師的身份來看自己的夥伴有沒有什麼好作品的觀點。」長坂常補充。

▲負責本次場地構成的長坂常建築師,同時也是首次應邀成為評審,以他所擅長的木材質讓整個會場充滿不同的展覽氛圍。

自謙為評審界新人的長坂常也表示:「在日本也有很多不同的建築獎,但我比較沒有擔任審查委員的經驗,反而是被評審的機會比較多。在這次擔任審查委員的過程中,我自己的角度可能與其他比較習慣擔任審查的委員們不同,以同樣建築師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的話,我會選一些我想要支持、替他們加油打氣的作品。」

透過評審制度也可以發現,「優良設計獎」所重視的並不是用一個從上往下看的觀點去評審,而是要跟大家站在一樣的水平線,去看哪一些作品可能可以推出來獲得大家的鼓勵,今年審查委員長永井一史,更加重視共享這件事,因此提出了「聚焦議題」的討論。「去年開始有聚焦議題這種評審方式,比起作品本身,我們更重視的是背景,這個作品之所以會被做出來有什麼樣的背景、對社會來說,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從這樣的觀點來進行產品的評選。」 

展現設計精神的大賞得主「世界地圖圖法」

每一年,「優良設計獎」都會選出當年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大賞作品,今年大獎得主是由代表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媒體研究科鳴川研究室與AuthaGraph共同發表的鳴川肇教授所設計的「世界地圖圖法」,「包括六個候補的作品在內,可以看到都具有相當強的問題意識。大賞得主顛覆了以往我們對設計的概念,但也擴大了設計的範圍,讓大家對設計有更多的想法,這是很有意義的。」永井一史說。

對於乍看之下與一般設計商品大為不同的「世界地圖圖法」獲得大賞,「『優良設計獎』從幾年前開始就不是從提供者的角度,而是生活者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比起這些作品得獎後要如何商業化,我們更重視的是這個作品帶給生活者什麼樣新的價值觀,什麼樣的新的設計的可能性,同時把這個訊息傳遞出去,這是我們的使命。這個看起來似乎是設計獎不太會去評選的對象,但是我們卻從中發現了更多設計的可能性。好像掀開了新的一頁,看到了未來設計可以做的事有更多更大的範圍。」柴田文江說。

過去的地圖為了追求面積的接近性,形狀卻變得扭曲。要把一個圓形的地球攤成四方形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相同的,面積與形狀、距離,角度這四點無法全部符合。這次做到的是讓面積、形狀盡量接近正確的樣貌,不過形狀還是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相同。

而獲獎的鳴川肇教授是用幾何學的方式和數學的計算將圓形的地球拆解成四方形和三角形,再把一些世界史等人文數據套用在地圖上,但他本身既非文組也不是理組,而是美術大學建築系出身,他說:「因為建築設計每個領域都要涉獵,要學建築藝術史,要把如何讓房子不會倒塌的結構學,以及誰居住在這個建築裡、過什麼樣的生活的社會學,有了這些素養之後才能當一個好的建築師,所以有這樣的基本知識,開始跨入了這個領域,然後用剪刀和紙,以做美工的方式作出像這樣的結構。」 

「用不一樣的眼光和角度來看生存的地球」。鳴川肇研究出只有這個形狀是可以完美將地圖展開成為四方形。審查委員給予的評價是:「世界地圖擁有定型化人類世界觀的力量,但我們的世界觀卻還以十六世紀所做出來的扭曲地圖的基礎上。『世界地圖圖法』將過去地圖的缺點補足,反映出可以展現現代世界情勢的世界觀。⋯⋯『世界地圖圖法』讓我們看到看世界的方法是可以有很多樣的。」 

展覽空間設計

優良設計獎與其他獎項最大的不同點除了類別廣泛之外,得獎後的宣傳與延伸活動也是可以看出日本人追求極致的精神。在頒獎典禮後,同時展開的得獎作品展覽,今年邀請建築師長坂常來規劃空間設計。在六本木中城裡開設了許多展間,展示所有獲獎作品,不只是對得獎者的肯定,也讓設計精神擴散,並提供所有人實際感受這些得獎作品的機會,以致力於設計的普及與發展。

對於今年的空間設計,一反一般認為用白色的立方體會比較能襯托出作品,他認為像現在六本木中城的這種空間,白色會很多,因此改用木材質為主。長坂常表示:「我認為現在這個社會已經有帶多有光澤感的東西,個人並不是很喜歡這樣的東西,我比較偏好接近自然感覺的材質,我喜歡在這種沒有光澤感、偏向自然風格的空間裡生活。這是我個人喜好。」

為了讓作品完美展現,除了改用木材質,長坂常也在許多細節處讓作品更加不受干擾作品說明的部分,是在透明膠片上印製文字,「盡可能讓它變得簡單,有些東西我會給它一個框,讓作品收在框裡會顯得更有張力。」

另外,這次的展示台是用長尾夾來固定木板,「因為材質很簡單,沒有考慮到回收,只是希望能夠做出一個簡單的組裝,有些東西可能一定要專家才能組裝,但我想做的是一般人也能組裝的架構。所以我盡量採用簡單一點的材料。」

長坂常認為,建築不是一個單點停滯的,而是一個會不斷成長的東西,它會不斷地變化,「我沒有想要去打造一個已經達到頂點的東西,對我來說做完之後才是起點。」所以即便組裝木板很簡單,但他也沒有打算再將這個方法複製到下一個地方,對他來說,不斷的創新才有趣。這也是今年的展示空間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原因吧! 

每年我們都透過「優良設計獎」看見了設計的更多可能性,也找到了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同工作人員村上晴香所說:「我們希望亞洲各國可以共享同樣的價值觀,大家一起分享好設計、好東西。」透過來自各地優秀設計者的作品激盪,我們才能互相提升對於設計的素養與創造的能力,人類的社會才能不斷進步。

 

【撰文:Frances Wang/ 攝影:吳佳容 】

Facebook 粉絲留言版

葉晉發商號》以木結構注入新世代活力,米糧桁店鋪的歷史建物再生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 ARCH STUDIO 》海棠公社住宅,與自然相伴的居住關係